首页 -- >> 微信矩阵-- >> 中青报旅游周刊
APP下载

西夏王国的两张面孔

发布时间:2017-12-25 10:21 来源:中青在线 中青报旅游周刊 辛酉生

    在本次文化中国讲坛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俄罗斯籍教授索罗宁的演讲《中亚文化交流和西夏文化》,惊艳全场。说到惊艳,首先是索罗宁教授汉语之好使人惊艳。其次,教授的风趣,让普通听众对西夏研究这个略显冷门的学科不感枯燥,反而听得津津有味。最重要的是,索罗宁教授在这个领域学问之深厚,使人惊艳。在一个小时的讲演中,教授用极快的语速,讲述与西夏有关的种种,力图使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西夏有更多了解。

  索罗宁教授说他的“中西交流”,是西夏与中原王朝的交流。这种交流有文化间的影响,也有西夏对外介绍和自我表述间的两种面孔。

  索罗宁教授先回顾了西夏再发现的过程,特别是黑水城西夏文文献的发现,使西夏研究有了长足发展,也改变了以往依靠汉文文献研究西夏文化所带来的片面。通过西夏文文献的记载,呈现出的是全面、多维度的西夏人和西夏国。

  历史上所称的西夏人,并非他们对自己的称呼西夏文献中,有“月人勇敢前行,契丹动作慢行,吐蕃人多爱佛陀,汉人皆喜欢儒书,回鹘饮酸奶,沙陀吃荞麦”的记载,其中月人是西夏人的自称。他们说自己是勇敢前进的人群。这种自我认识还体现在西夏诗歌《大雅》中。诗中说“后增后顶,后壮壮”,月人终会壮大并取得胜利。西夏国,也不是西夏人自己的说法,在西夏文文献中从未出现过西夏国的表述。按西夏语音译,西夏人称他们的国为“邦尼定”。

  索罗宁教授除参考文献进行研究,还采用了“以图证史”的方式。他认为文献和图像资料的配合使用,是还原认识西夏的重要方式。在遗留下来的西夏图像中,通过服饰穿着,可以看到西夏人普遍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按照《宋史》记载,元昊建国时曾致信北宋皇帝,其中称西夏是北朝鲜卑政权拓跋氏的后裔。索罗宁教授认为,元昊的这种说法有自高身份的意图,想表达自己也是皇族的后裔。但在西夏文文献《圣宗歌》中则说,“黑石头城水边,赤面父陵白河上,长月之国在此”,和元昊对宋的表述似有不同。根据索罗宁教授对西夏文语音的研究,在西夏文中又有与拓跋类似的发音。因此教授推论西夏民族并不是单一的民族,而可能是几个民族的合体。

  关于西夏王国的帝制,在汉文文献中,西夏帝王世系完全按照汉族传统,以“帝号”“庙号”的方式记载。而在西夏文文献中,这种表达是看不到的,皇帝常常被称为某某城皇帝,如元昊的称谓是“风角城皇帝”。

  在汉文文献中,西夏人热衷儒学,大量学习“四书五经”。而西夏文文献中却几乎没有儒学经典,文献中大量的西夏文佛教经文表明,西夏人热爱佛教。这种不同,表现出西夏人在对外表达和自我表述中存在很大差异。索罗宁教授还提到,西夏国对任职为官者的民族没有严格要求,但必须熟练掌握西夏语和西夏文,同时西夏人对其文字的创造者非常崇拜。

  这种西夏文文献和其他语言文献表述之间的差异,即是索罗宁教授讲演的核心:西夏人的两面性。

  索罗宁教授认为,西夏人的两面性是:对外称臣,深刻受到汉文化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国家机构体制设置、文字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上;对内自尊,保留自体文化特色,相信西夏文化独特性及西夏国光明的未来。正如西夏人自称为“千密之国”一样,西夏人、西夏国、西夏文化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对西夏文的解读也存在不同看法,西夏再发现还需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主持人和索罗宁教授交流时,称赞他中文讲得好。教授反问,我讲的内容更好,对吧?作为一个听众我想说,对的!

  摄影:刘昶荣 姜蕾

  编辑:石影

【责任编辑:沈少博】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