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中青报旅游周刊
APP下载

文明旅游守护石门生态之美 | 文明旅游走进生态石门特辑

发布时间:2017-08-28 10:4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中青报旅游周刊 刘昶荣

 

  ◆ 石门有大美,而这种美有时候在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面前又特别脆弱,石门的美需要“文明旅游”来守护。

  ◆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客倡导游客用“文明”守护石门的美是生态美,然而他们发现比生态美更打动人心的,是石门人民之美,这种美如壶瓶山间清澈而甘甜的泉水,涓涓地流入心田。

  “通常提到文明旅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不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要保护生态环境等。但是如果进一步想的话,比如我们要保护一朵花,或者是一只鸟,你首先得了解它,知道它喜欢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什么才是适合它的,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去保护它。”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杨帅斌是一名地质学博士,8月15日,他在2017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走进湖南石0门,感受生态文化”寻访活动座谈会上,表达了自己对“文明旅游”的看法。

  大雨中,同学们在龙王洞景区邀请过往游客参与文明旅游背包行签名活动

  与杨帅斌一起参与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走进生态石门”之旅的,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9位同学,在短短4天的寻访活动中,清一色的90后们一边陶醉于当地负氧离子含量超高的生态环境,一边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文明”二字在旅游中的重量。想要保护眼前青山绿水的强烈感受,让他们弯腰捡起景区的垃圾,号召游客签名加入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的队伍,将“文明旅游”的小册子从湖南省石门县的景区发到了湖北省的荆州火车站。

  这10位大学生,因着各自的专业基础,对“文明旅游”也有更为专业的认知:地质学博士杨帅斌通过讲解地质专业的知识,告诉游客保护溶洞岩石地貌的重要性;来自北大山鹰社的生态学博士李耀琪,则看到了“文明旅游”在保护生态多样性中的必要性。

  在游客蜂拥而至之前,将文明旅游理念宣传出去尤为必要

  石门县的壶瓶山保护区被专家称为“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动植物基因库”,保护区现已记录动植物3080种,昆虫45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如华南虎、金钱豹等共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如珙桐、红豆杉等30种。

  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学们邀请游客扫二维码,体验文明旅游主题小游戏

  石门县的龙王洞大概形成于6亿年前,里面有让同学们叹为观止的钟乳石、石笋,它们每100年只能生长1~10厘米,这些大自然经过十几万年制造出的“艺术品”,有游客竟然随手一敲便将其折断带走。杨帅斌说,溶洞里的这些钟乳石、石笋除了观赏价值以外,还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钟乳石来判断不同时代的气候状况,如果钟乳石被敲断,那么钟乳石对时代的记录作用就会中止,这个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石门县的森林覆盖率为71.5%,而壶瓶山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可达10万个以上。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客在石门的山水间感受着石门的生态之美,也特别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呵护这份美。他们除了身体力行地捡垃圾,告诉身边的游客不要破坏环境以外,还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微博以及微信来“广而告之”。目前,话题“生态石门”在新浪微博上已有17.5万的阅读量,在“中青报旅游周刊”微博公号上所刊发的相关原创微信,已获3万多阅读量。

  “十三五”期间,石门县委县政府把“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强县”列为全县重点推进的10件大事之一。制约石门旅游发展的交通问题也即将解决,石门旅游事业的发展已然按下了加速键。在游客蜂拥而至之前,将文明旅游的理念宣传出去显得尤为必要。

  石门有大美,而这种美有时候在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面前又特别脆弱,石门的美需要“文明旅游”来守护。

  好山好水中的好人民

  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客倡导游客用“文明”守护石门的美是生态美,然而他们发现比生态美更打动人心的,是石门人民之美,这种美如壶瓶山间清澈而甘甜的泉水,涓涓地流入心田。

  对于老天爷赐予石门的自然禀赋,石门人民报以敬畏之心。石门县拥有432万亩林地,从1998年开始,石门县就实施“封山禁伐、封山育林”保护措施,彻底取消商品木材采伐指标,育林基金(指林业主管部门向木材、竹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或经营单位征收的资金)征收额每年大幅减少。我国从2009年开始,才采取财政措施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直至2016年正式停征育林基金。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石门县超前于全国的步伐,特别是对于正努力“摘帽”的国家武陵山片区贫困县石门而言,这样的环保理念更为可贵。

  想体验自然风洞——鱼有洞天的超级冰爽,先得有胆量走过长长的吊桥

  感谢这样超前的环保理念,可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客在如画的美景中舒展自我。游走于壶瓶山,同学们发现景区里有很多倒木,李耀琪介绍说,这些倒木“是森林的苗床,是微生物的主要栖息地,人为移动会使微生物缺少分解对象,打破原本可持续的物质循环,牵一发而动全身”。

  好人民保护出了好山好水,好山好水也让好人民愈发可爱。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第三天,走进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背包客走在村子里时,迎面正好走来了两三名村子里的留守儿童,这些看起来年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大大方方地主动和背包客打招呼:“叔叔阿姨好!”然后又玩自己的去了。这一幕在许多旅游业已经很发达的地方都很难遇到,因而让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王虹印象深刻,孩子们的淳朴热情让她有宾至如归的温暖。

  薛家村孩子们的热情烂漫也许离不开驻扎在这里的扶贫楷模王新法的努力。这位北方汉子为了报恩,来到石门,“薛家村山好、水好、人好,就是条件不好。”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全部积蓄64万元,一头扎进了薛家村的扶贫工作中。

  当背包客们来到薛家村时,王新法已经去世。同学们站在他生前居住的老房子里听着讲解员介绍王新法的事迹,据说冬天,雪花会从房顶的大窟窿里飘进来。听着讲解员热泪盈眶地说着王新法生前身居陋室却依然笃定扶贫的故事,在场的人无不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文明旅游”助力好人民出行

  王新法在薛家村实行殡葬改革,建立“山河圆”,用火葬取代土葬,骨灰埋在“山河圆”所在的六塔山上,周围栽种油茶树,在没有坟墓的区域种植株楠木、红豆杉、八月桂等名贵树苗,既实现了生态殡葬,又有经济效益。

  生态殡葬推行以来,村里的老人过世不仅不会占用村里上好的田地进行土葬,而且也不再烧香、烧纸、放鞭炮。薛家村村民观念的改变,实现了当地村民与自然资源的和解。这与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的理念不谋而合。

  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也是要将“文明旅游”的观念传递给每一位出游的游客,通过观念的改变来改变中国游客的精神风貌。2016年年底,国家旅游局针对我国游客的十大境外旅游目的地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目的地国居民对中国游客的印象影响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其中超过2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游客的形象对中国形像的影响非常大。在悄然之间,每个中国游客都是构成国家形象的因子,是行走的中国名片,“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已然上升到了国家形象的高度。

  由国家旅游局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今年已进入第三年。回顾前两年的成绩,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所影响的人群由2015年的1000万以上,增长到2016年的3000万以上。2016年,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专属H5点赞量超过50万,校园线下活动110场,暑期实践活动240场,提交团队成果报告123份,活动覆盖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

  “文明旅游背包行”采访

  今年的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从5月10日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大高校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来自全国高校355支团队的积极申报,最终有131支团队入选。这些在暑期奔赴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团队,用实际行动将“文明旅游”的种子散播在祖国大江南北。而“走进湖南石门,感受生态文化”活动的进行,让“文明旅游背包行”话题在新浪微博上的阅读量冲高至3541.6万。

  “文明旅游”是一种观念的转变,特别当一些不文明行为是一系列复杂的经济、文化因素造成之时,这种观念的转变会更为艰难。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活动聚焦于大学生群体,他们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子,通过他们来撬动整个社会“文明旅游”观念的转变,不失为一个好的抓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现在参与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的年轻人为人父母时,他们的孩子一定会成为“文明旅游”的践行者,中国好人民的“文明旅游”之路让人充满期待。

  摄影:李隽辉 李磊

  音频:杨伊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李翀】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