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你心不丧,便百毒不侵丧颓不入

发布时间:2017-06-22 11:3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曹 林

    写的几篇有关“丧文化”的评论,阅读量都比较高,比如《毒鸡汤丧文化泛滥的时代,感谢那些为读书亮灯的人》一文,在UC阅读量接近百万,说明网友对这个话题的关心。不过对这个话题,我的学生跟我的观点不一样,还写了一篇文章挑战我的观点。她说:丧文化和毒鸡汤不仅不可怕, 还是反抗滥情的良药。她把丧文化理解为是人们对贩卖廉价梦想这一行为的反抗,与其说是“丧”,不如说这是更为清醒的一种自我认识,调整目标,免于绝望。嘴上大喊“丧”的人,往往也是同样愿意为梦想付出的人。“丧”不过是一种不断提醒自己“你还不够好”的警示。

    她与我的分歧在于,我觉得有些丧是暮气沉沉垂头丧气的“真丧”,而她觉得是自我解嘲自黑自省的“假丧”。很多时候,这种争议都说服不了彼此,因为站位不同,角度不同,问题意识不一样,判断自然不一样。不过我后来还是接受了学生的观点,觉得她说得更有道理,因为UC的报告《“小确丧”是年轻人对困境的温和反击》用客观的大数据表明,我学生的观点更有道理,“小确丧”不是真丧。

    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到,甚至一直被人们认为安逸至极的天府之国成都,从网络表达看上去也挺“丧”的。尽管天天抱怨着“身体被掏空”“不想加班”,但他们仍旧愿意用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在其中不断提升自我。一边刷着“丧”段子一边喝“鸡汤”的矛盾体遍布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继续领跑,在说完“反正明天也不会好过”之后,仍旧用饱满的精神面对明天的朝阳。

    丧文化和毒鸡汤某种程度上也许只是独特的网络话术,互联网带着天然的反抗性,互联网语境生产的必然是这种去中心化、非主流、带着消解意味的语言。当他在朋友圈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信这句话”、“别灰心,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有时你不努力一下,不知道什么叫绝望”的时候,也许并非表达绝望、沮丧和双手一摊的放弃,而是用丧的方式去消解绝望和现实,负负得正,丧丧更快乐,丧完后继续为自己的奥迪、老婆的迪奥、儿子的奥利奥一定要努力学习――当然,丧文化会继续消解和调侃:还是为了你的奥拓、你老婆的奥妙、你儿子的奥数继续努力吧。

    深入网络社群文化之中会发现,丧确实是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特有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网上把自己的姿态摆得非常低,甚至低到泥里,卑微地自贬的地步,自称屌丝。UC这个数据翔实的报告发现,越是发达的大城市,网民似乎越“丧”――一方面确实是生活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其实不是过得不好,而是在生活压力下更善于借助网络表达释放压力。“丧”是网络社交活跃度的一种表现,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介,网上活跃度越高,可能会越多地用这种自黑、自贬、自我调侃的方式在社交中排泄生活压力:谁也过得不容易,有什么不快乐,说出来让不快乐的大家一起快乐快乐。

    你心不丧,便百毒不侵丧颓不入。一般能在网上发这个丧段子,生产这些丧文化的,内心一定不会丧到哪里去。表达出来,与别人分享,一起去面对,便不会压抑成为负能量,这正是网络表达对社会健康的重要之处,这种看起来丧的表达,是社会压力的一种减压阀。在网上丧一丧,颓一颓,自称一下屌丝,自嘲一下葛优躺,完成一次集体放松仪式,回到现实中继续像打了鸡血一样去打拼。心中有梦想,便会把丧文化当成激励,心中绝望,便会被丧所传染。

    可怕不是这种网络上显性的丧,而是得不到表达的真丧,内心隐秘而内卷的丧,只有自己知道,不愿说给人听,自闭自怨自艾,这种看不见的丧会积压成一种可怕的、病态的阴暗人格,最终变成仇视社会、反社会的垃圾人。前段时间某地发生的那起爆炸案中,凶手最后自己也被炸死,有关部门发布的调查称,在凶手住所墙上多处留有“死”、“亡”、“灭”、“绝”等字――真让人触目惊心。这种刻在自家墙上的丧,最终变成了残害无辜的丧心病狂。

    感谢这份用数据还原心态的报告,其实是为丧文化正了名,让我们看到这一代很不容易的年轻人“丧”背后的温和坚定。在网上喊着丧的人,不知道在现实中怎么默默地拼命呢。一句话说得很好,有钱人喜欢说“钱不是万能的”,长得好看的人喜欢说“其实长相并不是最重要的”,瘦子喜欢说“其实胖一点好,健康”,而努力的人呢,他们喜欢说“其实努力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千万不要误解这种丧。重视那些真丧,倾听这种假丧,也许才能真正理解年轻人的丧文化。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