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河长制专业化大有可为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芳 通讯员 廖婷

    全国首个志愿者河长学院暨院士工作站11月19日在深圳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出任中国志愿者河长学院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多名水利、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委会。

    深圳团市委副书记方琳表示,中国志愿者河长学院(深圳)暨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就是要打造高水准的科学技术创新基地,成为培育全国志愿者河长的宣教基地和志愿者河长体制机制的探索和示范基地,引领公众参与河湖管理保护,最终成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产学研用”实践基地。探索以志愿者力量助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深圳样本,为全国志愿者河长制度的全面推行和机制建设提供鲜活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认为,护河治水的志愿服务专业化道路大有可为,广阔前景。

    王浩说,治理一条河会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从自身出发去观察一条河的治理,反而不好形成合力,不能通过较少的资金、较短的时间、较高的质量使河流得到有效治理,这就需要地方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出面协调,河长制应运而生。

    王浩提出,河长制发展到现在,仍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现在的河长制是一个行政区,等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可是,一条河是按流域来分配的,它涉及多个行政区。比如长江流域,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涉及到19个省市区,仅仅是干流就流经11个省市区,各段之间的河长、上下游的河长、干支流的河长,怎么进行进一步的统筹,这还是一个带有探索性的、仍然在前进中的问题。

    深圳早在3年前开始治理黑臭水体,进行治水提质工程,截至2017年已经实现了建成区36条黑臭水体的治理。在这一过程中,人居委、环境执法部门等坚持以水质为导向的倒逼工作态势、全市饮用水源地、水污染专项排查,重典治乱、铁腕治污,各区举全区之力攻坚克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来自民间的重要治水力量——志愿者河长制,则是创新性的社会治理机制和平台,通过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弥补执法力量的不足,推动广大的社会公众参与治水护水。

    唐治红是来自深圳坪山的一个普通的护河志愿者。“我工作、生活都在坪山龙田社区,单位门前就是一条大的河道。去年7月,坪山区成立了护河志愿服务队,我积极响应,联系了辖区的一些老义工,在区义工联和街道团工委的支持下成立了龙田护河义工分队,一起倡导护河治水。一年多来,骨干队伍已突破100人,巡河成为我们每天都要完成的‘必修课’。”

    在深圳,像唐治红这样的专业护河志愿者有10万名。截至目前,全市组建了702名志愿者河长,辐射带动10万名志愿者“河小二”,同时组建1万名红领巾志愿者小河长,建立了逾2000人的护水骑兵志愿服务队,号召在深的8所高校组建了护水联盟,全面构建起护河治水队伍体系。在大沙河、茅洲河、坪山河等流域建立了6个护河治水U站,开展常态化巡河护河,形成了巡查、水质监测、反馈、协调、宣导、督查的闭环服务机制。

    深圳在推动志愿者服务专业化方面一直高招不断。今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深圳市与中国河长智库研究院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志愿者河长论坛,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美丽湾区,美丽中国”的11个城市护河治水联盟,首次搭建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对话交流平台,建立协作机制,打造了全国首个志愿服务治水联盟。而今天成立的中国志愿者河长学院,则是推动志愿者河长机制化创新、志愿者河长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项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