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减灾委: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已创建1万余个

中青在线

7月9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司长杨晓东在第二届东盟地区论坛城市应急救援研讨班作题为《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及未来工作展望》主题演讲。

  中青在线南宁7月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何春中)“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1万余个,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较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人员伤亡、倒损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等均大幅下降。”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司长杨晓东今天说,中国政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着力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杨晓东是在当天开幕的第二届东盟地区论坛城市应急救援研讨班作题为《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及未来工作展望》主题演讲时作上述表示的。

  杨晓东表示,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统一领导下,我国灾害管理法治体系不断健全。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础,制定修订了防洪法、防震减灾法、防汛、抗旱、自然灾害救助、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御等一大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等国家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政策文件,调整完善了自然灾害救助相关政策,基本形成了自然灾害管理法规政策体系。

  此外,中国政府还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设定了四级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了应急救助、过渡期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确定并实行了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工作体制。

  救援救助体系坚实有力。形成了以解放军、武警、消防部门为突击力量,以搜救、医疗、救护和防灾减灾科研、管理等机构人员为专业力量,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基层灾害信息员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初步建成了中央和地方合理布局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19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省级分库60个、地级库240个、县级库2000余个,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技术装备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为中西部地区1096个多灾易灾县配备了救灾专用车辆。

  展望未来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杨晓东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球气候变化、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呈增加趋势,破坏性地震仍处于频发多发时期,尤其是随着人口增加、财富聚集,灾害风险增多、种类复杂、叠加效应明显,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艰巨。

  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中国政府决定组建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部整合了10个部门的13项职责,包括5个国家议事协调机构职责,应急管理部主要承担提升国家应急管理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任务。4月16日,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

  “以组建应急管理部为契机,我们将继续深化防灾减灾救灾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度权威的领导体系,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法制,进一步完善工程防御体系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杨晓东说。

  杨晓东强调,中国将继续加强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的防灾减灾救灾务实合作,积极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与有关国家、联合国机构、区域组织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合作,并注重借鉴国际减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重点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风险调查评估、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同时,中国将积极承担防灾减灾救灾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培训、政策技术咨询、发展规划编制等方面支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