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出行+共享充电”抢滩新风口

中青在线

    做了33年家电生意的海尔也入了充电的“局”。6月8日,酷骑单车携手海尔无线发布了第三代共享单车产品,“土豪金”颜色+无线充电等“黑科技”在朋友圈刷屏。与其他共享单车不同,酷骑打出的是“移动出行+共享充电”的旗号。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来电、街电等科技企业刚刚让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在短时间创下融资近12亿元的纪录。在这一领域,他们似乎又多了一个“对手”。

    作为共享经济的又一“新宠”,共享充电的场景正从室内走向室外,在越来越多的餐厅、交通枢纽流行,就连出行工具也做起了充电生意。你会为移动共享式电源埋单吗?

    使用率不高?共享充电宝尚未成普遍刚需

    周日中午12点30分,北京朝阳大悦城一层电梯口边,上班族肖林匆匆赶到来电充电柜前归还充电宝。借用一个多小时,手机电量从10%上升到92%,这让爱玩游戏的他很满意,扫码、支付、归还……作为初次使用者,归还过程仅用了几十秒钟。半个小时内,来电充电柜共吸引了近30位手机电量不够的顾客驻足停留。

    移动智能终端的流行,让充电宝需求火爆了起来。截至今年4月,全球范围内首个“移动能源共享平台”来电科技推出的共享充电大立柜已入驻80多个城市,涵盖交通枢纽、商场、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大场景;而主攻城市热门商圈小场景的街电充电宝和小电充电宝,分别代表小机柜网点借还式的移动共享,以及单台桌面式的固定共享。今年,小电科技对外宣称将新覆盖30个城市;而街电计划产品投放将覆盖全国100个城市,线下市场铺设柜机量也将达到几十万台。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投放量不断扩张的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情况如何?

    “充电宝需求还是蛮大的,很多顾客一来店里就会问有没有数据线,否则就换一家餐厅。”一家甜品店工作人员坦言,店内的街电充电宝柜内有6台充电宝,平均每天被借走两三台,闲置数和使用数基本稳定在2∶1,“基本上不会被借完”。

    作为北京一家餐厅的负责人,陈锋还记得一个月前,三台一座一线一充的“小电”充电宝入驻店内时带来的新鲜感,然而摆在店内一个月后,由于疏于专门管理,有一台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弄丢了。“很多顾客自己携带,(共享)充电宝总体使用率并不高。”陈锋说。

    “不会用”“不知道上哪还”“还要买充电线,太麻烦”……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目前市场上,来电、街电、小电等共享充电宝租用终端可以通过手机GPS定位寻找到,但在手机没电的情况下,租用充电宝带有随机性和偶然性。这一新生产品的使用习惯尚未普及,加之手机充电的需求很容易自行满足,不少场所共享充电宝的使用率低于预期。

    对此,小电科技投资人、盈动资本合伙人蒋舜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某一个街口的用户使用频次不具有代表性,目前充电宝市场尚处在早期阶段,据他们掌握的数据,“整体的用户使用频次是可观的”。

    在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看来,共享充电宝更适用于常出差、爱玩游戏、爱直播等手机长期处于电量耗费状态下的用户。“当市场覆盖量达到一定程度、规模的效益和成本效率之间达到平衡点,用户习惯就可以随之改变。”他说。

    而曾参与摩拜单车融资的熊猫资本合伙人梁维弘这一次并没有出手,他的依据是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场景和供需匹配性。“看起来,共享充电宝是满足C端(用户)的需求,但在室外小场景很容易被商家提供的充电端口满足,因此要取悦用户,首先还要说服商家接受共享充电宝,最终不得不披上共享经济的外衣,靠资本创造需求。”梁维弘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答复称,即时性的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的匹配效率越高,才越适合共享经济。

    运维成本低?商家和用户未必都埋单

    40天融资约1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到5月期间,以来电、小电、街电为代表的共享充电宝公司在短时间内“疯狂吸金”,吸引约35家机构入局,刷新了共享单车的融资高峰。共享充电宝就这样成为投资又一风口。

    “共享充电宝的优势是运维成本低”,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不同于共享单车,在一些投资人看来,投入产出低、周转速度快,成了充电宝产品受到投资人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小场景共享充电宝,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朱啸虎等人看重的是低运维成本和高回报率。据测算,相对于成本在万元左右的大场景充电柜,容纳6至12个充电宝的小型充电机柜成本约1000~3000元,一个桌面式充电宝成本大约在100元,如果按一台充电宝平均每天被使用一次、一次一元计算,三到四个月可以回本。相比于共享单车,充电宝的投放触点更广,带来的风险和维护成本更低。

    相对于其他共享经济实体,充电宝的独立性更高,基本属于自维护模式,这也是受投资人青睐的原因之一。但产品在商圈的大面积投放,并不是所有商户都埋单。

    “耗电量太快了。”多家共享充电宝入驻的餐厅内部员工透露,不管使用率如何,小场景充电宝企业运营人员都会定期与他们联络,“巡视是否将充电宝摆在桌面上,并提醒我们给产品充上电。”

    餐厅负责人陈锋则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感受:“与充电宝企业合作,对商家来说,没有收益也没有损失。”唐永波意识到,共享充电宝产品的不断推广,必将带来商户运营投入的增加,“我们投放的数量过少,用户意识和培养不够”,他透露,今年小电计划将地推人员从现在的100多人扩张到1500多人,他已经做好了打场5年以上持久战的准备。

    “共享充电宝的可替代方案很多”,梁维弘指出,在大场景里,还会存在A点借B点还的消费需求,为了实现这种相对场景,要付出更多成本。此外,使用场景有限、产品容易走向同质化,也是他不看好共享充电宝的重要原因,他进一步表示,“如果用户需求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刚性、或者用户很难形成忠诚度,那么靠补贴或者烧钱战是很难避免的。”

    愿意为移动共享充电付出成本的,不止来电、小电等移动充电产品研发企业,火热的共享出行市场也“盯”上了这一市场。酷骑单车的创始人高唯伟便利用合作方海尔无线的渠道,为第三代共享单车提供1000万套无线充电设备,据悉,这一订单采购金额高达10亿元。不过,不同于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相继推出的“红包”补贴,用户使用酷骑单车充电功能的前提是,花1.5元骑单车。

    将流量引到线上:小场景可以衍生大生意

    如今,共享充电产品不断扩大覆盖面的背后,也蕴含着更多种盈利契机。

    来电的全场景投放便吸引了红点创投中国管理合伙人袁文达的注意。在他看来,投放于人流密集区的来电充电柜,拥有较高的场景渗透率,充电的入口可以带动广告投放效益。

    早在去年年底,来电已经携手芝麻信用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当用户的芝麻信用达到600以上,使用来电充电宝即可免押金。而今年3月,来电科技成为博鳌亚洲论坛的独家移动充电服务提供商……4月17日,来电科技通过官方微博公开表达了市场格局上的设想:“未来大家都会往全场景覆盖,来电从大场景切入小场景,难度低,而这将成为来电接下来最大的竞争优势。”袁炳松的想法是,未来,共享充电宝铺设网点越密集,越可能成为主流。

    以大场景进入市场竞争的策略,也在街电充电宝的市场推广上得到印证。今年5月,街电相继参与今年草莓音乐节的上海、成都场,持续为数十万现场观众提供手机全程充电服务。活动现场的街电负责人表示,街电已经能胜任大场景模式,未来有望在战略运营城市作为基础设施来运作。

    街电和小电充电宝的小场景特点决定了更多数量和更精准的投放,可以带来对用户和商家较高的垂直渗透率,背后也蕴藏不小的商业价值。蒋舜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谈了自己的期待,和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不同,用户通过扫码使用充电宝,充电时间被绑定在固定场景,能有效将线下流量转到线上,这是共享充电宝的核心价值,从充电入口,延伸到支付业务、线下的信用场景,甚至形成网络效应等,都是这种价值的具体应用。

    而对于主打“移动出行+共享充电”的酷骑单车来说,相对于移动充电产品研发企业,似乎更有望解决出行过程中用户充电的“痛点”,实现“边骑边给手机充电”。在此基础上,海尔无线还与多家连锁餐饮机构合作,计划搭建“共享无线充电生态圈”。电量使用场景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通过‘共享’的方式,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的线下流量,正是这个行业长久发展的一大契机。”来电科技方面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样总结道。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则预测,从充电需求长远的前景来看,“随着技术的提高,未来电池的容量会越来越大,就未必需要充电宝了。”

    这是一场由电量需求引发的生意。“共享充电宝从一个高频的手机充电痛点切入,未来可能会发展成一种电能的使用场景”,蒋舜推测,正如滴滴等网约车的出现让出行市场供需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些企业如何挖掘、扩展各种各样更快捷、高效的电能使用场景,完善充电产品的垂直供求关系,影响线下产能的转型,将令人拭目以待。”

责编:于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