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风第一旅”——火箭军某洲际战略导弹部队献身强军实践纪实

中青在线

    “东风”,这个充满中国诗意的名字,属于中国战略导弹。雄峙世界东方的中国“东风”系列导弹,是打赢和遏制战争的烈火雄风,是捍卫和守望和平的浩荡长风。

    大国长剑,东风倚天。今天,中国军队首次向世人全面展现我第一支洲际战略导弹部队——这是1963年参与成功发射第一枚地地战略导弹的神秘部队,这是一支被称为中国“东风第一旅”的导弹劲旅,这是一支执掌大国重器、支撑国家安全、奠定和平基础的战略力量。

    巍巍东风剑,伟岸东风人。让我们走进这支部队,追寻中国战略火箭兵投身强军实践的光辉足迹,聆听大国长剑伴随民族复兴征程的龙吟剑鸣!

    “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为了把原子弹送上苍穹,几代火箭兵用热血生命铸就通天之路——

    醒来的东方巨龙 长眠的导弹先驱

    这是一个深藏国家绝密档案的大地坐标,这是一个属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精神坐标。

    夏日,“东风第一旅”官兵又一次奔赴这里,执掌大国长剑准备再次浴火飞天。

    这个坐标,不是简简单单几个数字,它记录着共和国史册上一段苦难而辉煌的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新生的共和国列强环伺,危机四伏。面对强敌叫嚣,毛主席的话掷地有声:“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原子弹只是“子弹”,还要有发射“子弹”的枪——导弹。1959年盛夏,280名刚刚掸去战争烟尘的老兵组建起新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地地导弹第一营。他们背负民族重托,悄然走近这个神秘坐标,在沉寂中孕育惊天雷霆。

    4年后的金秋时节,正是这个坐标点的一声惊雷,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争气弹”拔地而起声震寰宇。这声巨响,宣告西方政治家喝着咖啡左右中华民族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东方巨龙醒来,那一代导弹先驱者却有很多人永远倒在了导弹发射架下。

    现任旅长王锡民回忆起第一任部队长董春儒,热血直撞胸膛——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董春儒带着部队钻山沟、上高原、穿密林、走戈壁,转战12万多公里,组织发射4枚导弹,探索总结出多种“剑法”。导弹相继腾空,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说话不清,视力模糊,脊柱弯曲。起初他并没在意,后来病情越来越重,不得不入院治疗,被确诊为中枢神经麻痹症,由于就医太晚,心肺功能已经衰竭。

    弥留之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看一看导弹、听一听操作口令。妻子孙金霞握住他渐渐冰凉的手:“老董啊,我嫁给了你,你却嫁给了导弹。”董春儒喃喃地说:“把我埋在离导弹最近的地方……”

    第一任旅政委陶殿玺上任,正值部队改编、归建、移防、换型的关键时期,两年多时间连轴转,他患上严重的冠心病。一天夜里,他和时任旅长张洪魁在阵地指挥间筹划工作时冠心病发作,猝然辞世。现任政委文青对记者说:“陶老政委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听听那一代人有着怎样的情怀和境界。‘我将用我的生命之笔,写好我的剩余历史,请党考察我的前半生和我在以后岁月中的所作所为吧!’”

    当年的钢铁战士,如今是阵地下的凛凛忠骨。“东风第一旅”,每一座阵地都伴着一座烈士陵园。

    “争气弹”发射当日,号手赵仓库亲手将导弹起竖后,突然晕倒在发射场上,送到医院,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解开他的军衣,人们发现他的腹部绑着一块四寸长的钢板,周围的肌肉磨得红肿溃脓——这位战士在用钢板镇压剧痛。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一位老军医说:“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正是这样一块块钢板撑起来的!”赵仓库把年仅22岁的生命献给了新中国刚刚起步的导弹事业,上级特批将他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全军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士兵。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神秘坐标点,导弹飞天,烈焰升腾,全旅官兵面向前辈牺牲的方向,军礼庄严,泪洒戎装。这是“东风第一旅”独有的庄严仪式——每次出征、每次凯旋,官兵集体呼点烈士英名:周建兴、孙观根、戚善发、周永林、王功才、李松标、秦建裕、何仁康、王国政、杨烈真、王春生……

    战略火箭兵的英灵,在九泉之下,在九天之上。踏遍导弹阵地,走过烈士陵园,一代代“东风人”追寻着同一个人生答案——裹尸马革寻常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青山有幸埋忠骨。唯有堪称脊梁的铮铮铁骨,才有资格葬在阵地上、埋在导弹旁。多少年来,这个旅走出了“导弹司令”杨业功,走出了10名导弹基地司令员、16名导弹旅长。采访中,许多年轻的“东风第一旅”官兵都曾对记者笑谈生前身后事:希望有一天,我们有幸能像前辈一样长眠于导弹阵地,用军人的忠诚永远守望和平天空,守望民族复兴。

    洲际战略导弹是打赢战争维护和平的“王牌”“底牌”,在军事威慑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东风第一旅”官兵用军人血性托举大国长剑腾飞之路——

    祖国就是我们的阵地 导弹是我们的排头兵

    狂风卷集着乌云,暴雨裹挟着黄沙,豆大的雨粒砸在钢铁弹体上砰然作响,也重重砸在时任旅长杨光的心头。

    这是数年前的一次发射,任务直指极限,挑战前所未有。对于洲际导弹来说,一次发射挑战多个“首次”,在世界上也极罕见,偏偏又赶上“天公变脸”,环境恶劣堪称历次发射之最。

    能不能打?

    大事难事看担当。杨光紧锁眉头,掂量着这道发射命令的分量:一头无非是自己的成长进步、头顶的“乌纱”,一头却是战场胜负、国家命运。

    千里之外的北京指挥所里,上级首长语气凝重冷峻:“能不能按时发射?”

    “能!”一个斩钉截铁的字,身家性命抛脑后,家国天下扛肩头。

    此身已许国,何事不敢为?杨光一声令下,导弹怒吼飞腾,撕破重重雨幕,穿越关山九天,精确命中目标。这一“能”,成功突破多个训练“禁区”,一次完成多个“首次”。事后有人夸杨光有胆略,杨光说:“军人绝不能患得患失算小账,只有一门心思打胜仗。不敢为国担当,是军人最大的耻辱!”

    日月之行,必有其轨;大国兴衰,必有其理。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兴衰的命运,说到家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东风第一旅”的战史告诉官兵,从当年为了“站起来”的新生共和国不被扼杀,到今天为了“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被打断,要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唯有铁血担当。

    基辛格在《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中曾言:“在核时代,当威胁已达到显而易见的程度时再想抵抗,为时已晚。”大时代充满大挑战,大挑战呼唤大担当。对执掌大国长剑的人而言,战略威慑不是一时之需,而是旷日持久之战。“东风第一旅”官兵虽然常年蛰伏大山,却时刻触摸着“地球的脉搏”。在他们的军规中,“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是底线,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已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东风第一旅”的血性,不似怒火蹈天,却是一默如雷。这个旅的每一名官兵,当兵多少年,就以这种血性“准备”了多少载、“担当”了多少春秋。

    那年深秋,导弹发射在即,“尖刀营”和“拳头营”在演兵场上相遇,对抗比拼争夺发射权。冲锋号一响,每名官兵像出膛的子弹,一路比拼十多个回合未决高下。难分伯仲,随机抽点,结果“尖刀营”成为幸运儿欢呼雀跃,“拳头营”官兵拳头攥得咯嘣响,一群伤筋动骨都不眨眼的汉子,这一刻却扭脸洒下男儿泪……

    闻战则喜,血性请缨,“一旅就要争第一、一旅就要创一流”,早已深入“东风第一旅”的骨髓。而且他们理解的“第一”“一流”令人肃然:大国长剑,关系的不是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战略火箭兵,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事小,“祸国殃民”罪大!

    好一个“祸国殃民”!谁能有此情怀,谁能有此担当?不以天下为己任,若可托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但不是每个人都深思过如何做一个祖国可相托的人。

    一连连长徐金标,带队参加上级比武失利。拿到成绩通报,营领导用红笔写了两个大字:耻辱!一边是刺眼的成绩通报,一边是刚批准的婚假报告,徐金标拨通未婚妻的电话:“耻辱不雪,婚事不办!”扣下电话,卧薪尝胆,徐金标一颗雪耻雄心、万丈练兵豪情,当他再次带队出征,技压群雄夺回“一”字金牌。

    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血性胆气标注着“东风第一旅”官兵的精神高度,也支撑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一声“号手就位”,全旅血性激扬:这个叫做阵地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向右看齐”的队列排头,是敢问苍天的战略导弹!

    采访中,部队即将远征执行重大军事任务,官兵摩拳擦掌。全旅66名女兵集体写下请战书,鲜红的手印下方,书写着女英雄秋瑾的诗:“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要战胜强敌必先成为强手,要战胜头号强敌必先成为一流强手。“东风第一旅”官兵把手中武器练到“极致”夯实砺剑之路——

    长剑不语人不寐 一声点火天地惊

    这群蛰伏大山的火箭兵,让人肃然起敬,更令人叹为观止。

    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战略导弹部队的训练教材出自战士之手?

    上世纪五十年代,战士边明远经过一个寒冬日夜苦战,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长达30万字的导弹训练发射教材。如今,还是这个旅的兵,一路探索战略导弹部队的建法战法训法,编写上百万字集军事战略、导弹专业、作战运用于一体的系列丛书,填补了我战略导弹部队的多项空白。

    试问,谁能数年、十数年、数十年于万山丛中驾驭导弹万无一失?

    导弹发控台号手康平,“判断信号一眼明、分辨口令一次清、操作按钮一摸准”,创造了13年没报错一个参数、没做错一个动作、没放过一个可疑现象的传奇。就是这个康平和他的战友们,两次在极端复杂的气象条件下把大国长剑送入苍穹,打出了两个型号洲际导弹的最佳历史精度,人送绰号“金手指”。

    试问,谁能力拔泰山如探囊取物,让万钧“金箍棒”乖巧如绣花针?

    导弹吊车操作号手李江伟,操控重型吊车“绣花针穿酒瓶”“垒俄罗斯方块”,登上央视“超级战士”擂台折服无数观众。还是这个李江伟,在夜暗条件下,竟能借助钢丝绳表面油迹微弱反光,观察弹体倾斜角度、判断吊臂回转速度,使庞大弹体一次定位对准中心点,是让人不可思议的“神吊手”……

    在“东风第一旅”历史上,这样的传奇官兵列队可以站满一个山谷。

    众所周知,洲际战略导弹系统庞大、结构复杂,包括几十个专业门类、数千个核心原理,涉及10多个学科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枚导弹就是一所大学。然而,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旅在这所“大学”里精英辈出、群英荟萃,擎起山一般巍峨的大国长剑?

    瞄准号手文熙俊,岗位涉及天文、光学、电子等多个学科,入伍时第一次专业考核只得了8分。连长觉得他基础太差,要给他换个岗位。得知这个消息,他一整天没有说话。第二天一大早就找到班长说:“我想当号手,我一定给连队争气。”

    从那天起,厚厚的11本专业教材,他一笔一画抄了4遍,笔记本摞起来有一人多高。为了啃碎专业操作技能这块硬骨头,他手指头上都磨出了老茧,进阵地时指纹系统竟无法识别。十年磨一剑。文熙俊现在是全旅响当当的瞄准号手,一个人掌握发瞄系统3个岗位的指挥、10多个号位的操作,他编写的《发控台操作实施细则》和《发控台操作规程》,作为训练教材下发全旅。

    那年春节,文熙俊带着军功章回家探亲,当年参加南疆边境作战立过功的父亲逢人就夸耀:我的军功章是用冲锋枪打出来的,儿子的军功章是打导弹打出来的!

    战略导弹有个训练科目叫“跑三路”,就是默背导弹电路、气路、液路图及其原理。背一张中等难度的电路图,相当于熟记一座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车线路。而这样的图,全旅每个专业号手都能默背几十张、甚至上百张。

    长剑不语人不寐,一声点火天地惊。每个战位、每个号手都练到极致,这支部队会让对手胆寒。“东风第一旅”官兵训练起来只认一个理:以绝对极致把绝对忠诚落到战位上!

    基地原司令员刘启德,与洲际战略导弹打了半辈子交道,是个绝对的导弹权威。就是这样一位对部属要求严苛的将军,却屡次向上级机关拍着胸脯称赞:“东风第一旅”人人个顶个,随便找一个,敢和专家比。

    洲际导弹部队以营为火力单元,营长统领上百个战位、上千台设备。发射三营硕士营长周游国第一次参加等级考核,只评了个三级,刚刚及格。旅领导问他:“你这个三级发射营长能不能指挥打仗?”一句话,问得周游国面红耳赤。从那后,周游国游进了导弹指挥与操作的“汪洋大海”,仅仅一年后,他又走进考场。面对十几名火箭军顶级导弹专家的轮番考问,他两个半小时对答如流。

    坐在台下的原司令员刘启德一时按捺不住,亲自上台和周营长过招,想试着探探周营长的“软肋”。他提出一个又一个刁钻难题,还是没能难住周营长。那天,周游国被破格直接评定为一级发射营长。

    用作战的方式训练,用训练的方式作战,战略导弹部队始终确保“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我们在前进,对手也没有睡觉,“东风第一旅”官兵用满腔忧患奠定实战之路——

    我们能打胜仗 我们准备好了

    我们的目光该看多远?要看多远?

    2015年3月,刚刚从国防大学毕业归队、已经升任上级基地副参谋长的杨光,第一件事是给“东风第一旅”上了一堂课:《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力量》。和许多掌剑人一样,杨光的世界里充满世界地图,随时随地盯着这个云舒云卷却又风云变幻的世界。

    他们在思考什么?

    战争形态变了、作战方式变了,我们还能不能踩准新军事革命的步伐,把握住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与时俱进地改进我们的战争思维和作战理念,与时俱进地创新训法战法,掌握未来战争主动权,时刻守住时代制高点?

    战斗力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在前进,对手也没有睡觉。“轻松之日,唯有昨日。”这种源于天下安危的忧患,让“东风第一旅”在走向战场的征途中不断审视自己、超越自我。

    那年仲夏,西北大漠,又一枚导弹在烈焰中腾空。副总工程师李广安心里颇不平静:自1990年大学毕业后,他与导弹打了20多年交道,这些年的实弹发射他一次没落。作为发射阵地技术总指挥,他心里清楚:这一次却是那么与众不同!

    “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导弹的作战准备时间事关重大,反应快一分,就可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李广安说:“这一次的自豪在于,我们的作战准备时间整整缩短了五分之四。”

    这个“五分之四”,来之多么不易!

    洲际战略导弹发射有着严格、规范的发射流程,规矩大如天,部队务须依法依规操作。然而,从去年以来,他们下决心要改!理由就一条:现代战争变了!

    于是,从测试到发射,能合并的合并,该舍弃的舍弃,他们一项项论证、试验,几经努力,勇闯禁区,他们的成果通过专家组验收。这次,他们用实弹发射成功检验了他们的大胆创新。

    仰望那一飞冲天的壮美,装备部部长杨溢治心中也涌出无限自豪——两年前,正是他任营长的五营,把一枚大国长剑托举升空。那一次,是两个发射营准备,二选一。而今年,所属发射营全都准备,抽到谁谁上。这意味着什么?杨溢治一语破的:“这意味着我们步入了每个发射营都能独立发射的时代。”

    至今,杨溢治仍然清楚记得那个月夜:当天抽签结果出笼后,任务分队进入发射倒计时,其他分队各赴阵地展开模拟操作。深山夜色浓,大漠月影寒,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敬礼握别,营长们既留恋又自豪——

    这一别,海阔天空,标志着更多作战单元具备了弯弓射雕的本事;

    这一别,轻装前进,他们将彻底丢掉曾经一路伴随保障的坛坛罐罐;

    这一别,是发射营长们的一小步,却是洲际战略导弹实战之路的一大步,注定要写进战略导弹部队的历史……

    为了实战,为了从“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走向“兵怎么练,仗就怎么打”的更高境界,“东风第一旅”夙兴夜寐,把任务牵引、能力牵引、问题牵引熔于一炉,用满腔忧患奠定了坚实的实战之路。

    跨过夜幕下戒备森严的道道岗哨,记者随某分队钻进迷宫般的坑道。未来数十天,他们将进入不分昼夜的“战时”,每天给养标准减到平时的一半,坑道中含氧量降至正常值的80%,官兵于密闭条件下抗疲劳、抗饥渴、抗缺氧、倒时差,生理、心理将经受极限考验。

    坑道深处,他们虽然看不到蓝天,却看得到未来战场;他们看不到苍穹,却找到了打赢的支点。他们正在用登上时代制高点的实战能力向党和人民报告:我们能打胜仗,我们准备好了!

    谁敢如此横刀立马?谁敢如此胸有成竹?“东风第一旅”人人敢言,人人不虚言!

    用作战的方式训练,用训练的方式作战,战略导弹部队始终确保“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

    一个大国,不能没有上膛的子弹,更不能没有上架的导弹。

    歌中问:“准备好了吗?士兵兄弟们,当那一天真的来临!”

    “东风第一旅”回答:“放心吧祖国,放心吧亲人,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

    “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身在大山深处,心系万里苍穹,“东风第一旅”官兵用忠诚坚守捍卫民族复兴之路——

    岩层下的寂寞长跑 九天上的中国弹道

    莽莽群山中,一个身影昂然独行,那是老兵王瑞杰在这条山路上巡行往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位为战略导弹贮存掌控温湿度的“国宝温控师”,在这条山路上已经走了19年,丈量出6万多公里。这条路,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今天的脚印和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有多少重合已经无法测量,但王瑞杰一个人的5次长征,却量出了阵地装备的良好性能,量出了国宝卫士的忠心赤胆!

    这样的小路,走的人不多,但同样是导弹事业的康庄大道!

    山中另一条小径,守护特殊装备、穿戴防护装具的赵东山走了16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旅官兵救出一位即将分娩的母亲,7天后呱呱坠地的婴儿,如今是该旅三级军士长孙世军,这条路,他走了20年……

    这样的小路,坚守的人不少,他们身单影只、名不见经传,却是中国洲际战略导弹英雄谱上一个个平凡而闪亮的名字!

    在坚守中欣赏寂寞的风景,自己渐渐也成了风景。这年深秋,旅党委专门作出决定,为一级军士长赵平普举行退休仪式,表达对一位守山老兵的敬意——

    25个年轮流转,25载岁月更替,这25年,经历了18次大雪封山,遇到了22次特大风雨袭击,度过了6次山体滑坡危险。除了山风依旧,除了冬雪依旧,树也易容,人也白首,大家都说:老赵啊,终于可以到山外好好看看了!

    老赵却含泪久久摩挲着哨所前的山石:“我走了,这个岗位却不能缺,再孤独再寂寞也得有人守。如果组织需要,我愿意再守25年!”

    有人为“赵平普们”编了一首歌:“为什么,你大路不走走小路?为什么,你不恋闹市钻山沟?为什么,你守着清贫谈富有?为什么,你远离欢乐不言愁?”

    一位作家在此体验生活后回答:“朋友,你是幸福的,徜徉和平怀抱安宁。导弹将士也是幸福的,能为和平撑起巨伞,他们因为你的幸福而幸福。导弹阵地,他含笑看着你,脱下军装,他就成了你。”

    有些力量看似无形,靠近它却能融化你。当相恋8年的女友提出分手,发射四连指导员张良彬伤心遗憾。作为最后的挽留,他邀请女友到部队看一看。

    女孩辗转来队第二天,连队参加演练任务,天空下起倾盆大雨,官兵浑身透湿,却依旧高举战旗、军歌嘹亮。她突然发现,自己从未如此接近自己的恋人,那个自己曾经爱过的男孩已经在战略导弹身边涅槃为坚毅厚重的男人。

    送行的火车站台上,众人瞩目之下,女孩说:“一个对大山军营、岗位职责执着坚守的人,一定是情重如山的人,嫁给这样的人心里踏实,我向你求婚!”

    那一刻,站台欢呼,群山含笑。

    坚守有坚守的美,寂寞有寂寞的甜,坚守寂寞有坚守寂寞的崇高。一个人的坚守,成就一个人的事业;一群人的坚守,成就一个群体的辉煌;一支军队的坚守,成就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一代代战略火箭兵的无悔坚守,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长城、烈烈风骨!

    清晨,一轮“红日”升起——不在浩瀚海平面上,也不在绵绵群山之巅,而是在深山导弹洞库墙壁上。多少阵地“周边山连山,头顶一线天”,常年见不到太阳。战士们用水彩画笔画了一个红彤彤的太阳,每天清晨准时“升”起在战位上。他们说,我们每天在深山迎接祖国的太阳!

    深夜,山风拂征人,月出惊山鸟——诗意,属于山外的城乡沃野、灯火万家,也属于深山阵地的火箭兵。官兵爬上阵地山顶,遥望山外繁华,他们心里,装着那每一盏温暖灯火的甜,装着一个大大的和平的梦。他们说,我们守护着更深爱着祖国的和平之美!

    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一茬茬火箭兵,用整个军旅生涯等待点火号令,却大都没有亲手发射一枚导弹,没有真正疆场建功。但他们知道,在坚守中护佑和平,是战略部队的国家使命;在坚守中遏制战争,是战略火箭兵的永恒价值。

    大山深处的每一个阵地,都是没有硝烟的上甘岭。火箭兵的执著坚守,是一场岩层之下的寂寞长跑,却画出了九天之上壮丽的中国弹道。

    “风平浪静的日子,你不会认识我;花好月圆的时候,你不会留心我……假如一天风雨来,风雨中会显出我军人的本色!”这是火箭兵爱唱的歌。歌声里,没有小我,只有祖国!

责编:董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