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手工艺

发布时间:2020-07-04 21:1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左智越 姚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今天,我们来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这一门传统手工艺。在体验核雕制作的同时,我也希望朋友们能够从中体验一份安静的生活之美。”在苏州的地标建筑苏州中心内,苏州吴中区光福镇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静健正带领着十几位体验者一同感受核雕工艺独特的美感。

许静健一边科普核雕工艺,一边为在雕刻中遇到困难的体验者“出谋划策”。原计划1小时的非遗公开课,延长到2小时。

原来,这样的“文化大餐”是团苏州市吴中区委、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重磅打造的“扬‘梅’吐‘器’ 青春好市”系列活动中的一环。据了解,系列活动聚焦苏州、南京、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带领人们重温传统工艺的“吴韵”,赋予古老的手工艺品新的“国潮”活力。

“扬‘梅’吐‘器’ 青春好市”系列活动精心设置了赏心乐“市”,“匠心好市”好物区、“盒”你相约,“谁是锦鲤”好运区、“味”你而来,“无问东西”好味区与潮趣节“拍”,“文艺潮拍”好景区等四大区域,分别对应工艺、美食、文创产品等多个文化元素,通过线上、线下多元互动的方式带给消费者传统文化的盛宴。

“当下传统工艺已经过时,不被年轻人接受了”的论调一度成为许多传统工艺行业与“手艺人”面临的挑战。2017年3月,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应运而生。

80后的许静健就是其中积极的倡导组织者之一。“传统工艺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焕发生机,我们都要抓住青春的尾巴。”言谈幽默的他,在核雕工作时却很显得很沉稳。

35岁的许静健大学一毕业,就开始从事核雕工艺的工作。作为一位从业十几年的核雕手艺人,他已经闯出了不小的天地。他带领着“徒弟们”靠着传统手艺,一年收入几十万。生活富裕了,但他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把核雕工艺发扬光大,让更多年轻人接受。”

许静健之所以喜欢上这门手艺,是因为他家住在核雕大师许忠英家附近,从小耳濡目染。“其实年轻人们并非讨厌传统工艺,而是很少接触它。”

这次,由团吴中区委开展的“扬’梅’吐’器’ 青春好市”系列活动时,许静健觉得活动非常有意义,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

结合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审美喜好,他还制作了许多“核雕盲盒”。“盲盒在没有拆开前,没有人知道里面装着什么。这样的创意产品十分符合年轻人口味。”许静健说,盲盒中放置着许多由他自己精心雕刻的如意算盘、核雕手串等造型精美的核雕。活动当天,许静健就销售出了600多个盲盒,远超预期。

对于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会长史志晔来说,他更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年轻人喜欢的“热词”。以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囧字为设计理念,史志晔设计创作的囧式系列家具,受到了在场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囧凳”更是成了紧俏产品,很快被销售一空。

此外,团吴中区委特邀了7位得到吴门非遗大师真传的青年手工艺人现场授课,在感受青年手艺匠人创造力同时,也让体验者们亲身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精美。

“传统工艺的发展并不是完全投其所好,更要在新时代中焕发生机。”这已成为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全体成员的共识,他们通过交流学习,将红色文化、时事政治也带入创作中。

疫情期间,涌现出了一批甘于奉献、医术精湛的“白衣天使”,许静健也通过核雕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们的敬仰。通过雕刻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抗疫英雄的肖像,许静健在克服一个个技术难关的同时,也将中国精神与传统工艺融合在了一起。这组与抗疫相关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与精美的肖像刻画,受到很多年轻人好评。

线下活动丰富,线上更显热闹。“大家好,我是王嘉宁!”“扬‘梅’吐‘器’ 青春好市”首场活动邀请到了央视主持人大赛新闻类银奖的获得者王嘉宁直播带货。

作为此次活动的首席严选官,她带领直播间的消费者们领略了采用“缂丝技艺”的金线缂地艺术品《四季花卉地屏》、“精细洁雅”的苏绣作品“花影物语”苏绣女袍等精美的手工艺产品。

短短1个小时直播,涉及红木家具、核雕、玉雕等多种带有“吴韵”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帮助青年手艺人带货破万,累计观看量达13.2万人次。

“传统手艺得靠现代科学管理、科学传播,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秘书长徐学清说。

近些年来,青年手艺人们不断探索“老手艺”与“新媒体”的结合,借助网络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传统非遗,在云端科普传统文化知识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

“接下来,我们系列活动也将走出苏州,走进上海、南京等地的热门商圈。传承非遗,青年造物,我们也希望通过一次次不断的尝试,为青年手艺人搭建更多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精美手工艺作品被知晓、被传播,让更多的青年能够爱上传统手工艺。”团吴中区委书记陈旻说。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