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林怀民策划《交换作》:熬出的全新风味

发布时间:2019-10-17 17:51 来源:澎湃新闻

刚以《关于岛屿》获选英国《卫报》“21世纪顶尖20舞作”的林怀民,今年年底退休前策划了最后一台节目《交换作》,11月7日-10日,这台演出即将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演5场。

演出汇集了云门舞集、陶身体剧场两大舞团,这个空前的组合将首演陶冶为云门舞者编导的《12》、郑宗龙为陶身体舞者编导的《乘法》,以及林怀民为云门资深舞者编导的《秋水》。

从年初的《毛月亮》到《乘法》,一整年都在创作的郑宗龙,回忆起他踏进陶身体排练场说,“我被几乎都是光头的舞者震撼到,他们全剪着利落的短髮,炯炯有神地看着我。当时我想,我要找到属于他们个人的运动方式,相互加乘⋯⋯”

陶冶则说,印象中云门的身体有很多圈和圆,和陶身体一直在寻找的圆有一定的契合。《12》里有12段独舞,把每个舞者身上的圆看得清清楚楚、无所遁形,合作下来他发现,“云门舞者的手指和脚趾末梢都是会说话的!在巡演过程还在长出新鲜与好奇的枝叶末节。”

往前追溯,《交换作》正是源自陶冶和郑宗龙在台北的一次抽烟和聊天。

聊天时,陶冶突发奇想,邀请郑宗龙为陶身体编舞,郑宗龙爽快答应,“可以啊,但你也要到云门编个作品。”林怀民辗转听到这段对话,问两人是否当真,两人意愿坚决。林怀民认为,这项合作可以打破既定的舒适区,新舞者在新空间里可以找到新成长,于是当机立断,推动了云门空前的一次大制作:两团人马加起来一共50人。

陶冶的作品不说故事,而是以纯净的动作、极简的舞台,与观众对话。他的舞蹈习惯以舞者人数为题,为12位云门舞者编的作品就叫《12》。云门舞者曾经看过陶身体演出,知道动作充满挑战,但没想到这次竟是两个月的煎熬。

陶冶说,《12》的灵感来自他在瑞典山头看到的急速流动的云。急速,但舞者不急走狂奔,却是以圆的律动连爬带滚,回旋不已,起立只是为了再坠地。陶冶要求,“舞者的身体内要有内在的一根线相连,绵延不断,如浪一波接一波,可以很慢,很快,很交缠,也很释放。”

在台北,陶身体的训练让云门舞者用到了许多平时罕用的肌肉,浑身酸痛,但欢迎挑战的云门舞者满足地形容,“《12》打开了身体的意识,找到身体的极限,带你去到从来没去过的地方。”陶冶承认,他的动作细节繁复,十分艰难,陶身体新进舞者往往要用三年时间才能掌握他的风格,云门舞者只用两个月就有收获,他很高兴。

陶冶把他的动作一丝不苟地移植到云门舞者身上,郑宗龙却在陶身体舞者已有的规范里,注入他自己的动作特色,创作出让自己也吓一跳的新风格。他与陶身体产生交融相乘的能量,干脆把舞蹈叫作《乘法》。

在北京排练期间,郑宗龙与陶身体舞者朝夕共处,深刻感受到这群年轻舞者对舞蹈的全神贯注与凶狠拼劲。他引导舞者即兴,深度挖掘舞者内在的能量,激发出极致的狂野。

“我们从他的身上与作品上感觉到了人间烟火味儿。”陶身体舞者说,“宗龙与我们一对一工作,会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会根据舞者各自不同的特质往下发展。有趣的是,当我跳舞的时候,会感觉到他的精神跟我们绑在一起!”

相对于两位中生代编舞家云彩奔流、倍数相乘的眩目舞姿,林怀民的第89个作品《秋水》是一出宁静的舞蹈。

这部作品源自他在京都的一次旅行。在修学院离宫,他看到一条小河,秋水安静地流,上面浮着红色的叶子。回来后,他请摄影家张皓然到京都取景,舞蹈透过投影,创造出流水潺潺的天地,舞者缓步徘徊,拧身延展,美得令人屏息悸动。

这将是云门资深舞者周章佞、黄珮华、黄媺雅、杨仪君、苏依屏最后一次与林怀民合作。演完《秋水》,她们都要离开云门舞台了。与过去的舞蹈不同,5位舞者会一直在台上,“虽然不是一直在动,但越简单的动作越需要丰富的内涵。”虽然彼此已经有十几二十年的深厚默契,但舞者们都说,《秋水》的排练没有一丝松懈,台上的舞者少,更要精雕细琢。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