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画报6名女性摄影师如何看世界

发布时间:2019-09-27 17:48 来源:守候微光

黑人男歌手比利·艾克斯汀得到一名粉丝的拥抱,选自组照《B先生》,发表于1950年4月24日的《生活》画报。 玛莎·福尔摩斯/摄


曲俊燕/文


今年6月28日到10月6日,一场《生活》画报6名女性摄影师的展览在美国纽约历史学会博物馆(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 Museum & Library)举行。


《生活》画报是谈论纪实摄影发展史时绕不过去的一本刊物。 1936年创刊之初,《生活》画报就主打视觉特色,以高质量的纪实照片和摄影专题见长,拍摄主题涉及全球范围内的重大事件。 它既开创了以视觉为特色的杂志的先河,又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促进了新闻摄影的发展。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尤金·史密斯、安德烈斯·费宁格等留名摄影史的大家,都曾为《生活》画报工作过。


展出的67幅照片,有发表过的,也有从未示人的。 展览内容被划分为6个故事,除了照片,展览还收集了接触印样(contact sheets)、信件和相关文件资料,从更全面的角度揭示了6位摄影师的工作经历。 其中3位的作品与女性主题直接相关,分别是汉塞尔·米斯1938年拍摄的女性工人、玛丽·汉森1942年拍摄的妇女辅助军团(The WAAC)和妮娜·林恩1947年拍摄的专题故事《美国女性的困境》(American Woman’s Dilemma)。


1936年到1972年是《生活》画报的黄金时期,也是男性在新闻摄影行业中占据主导的时期。 在这40多年间,《生活》共雇用了101位摄影师,其中只有6位是女性,也就是此次展览的6位主角。 她们是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汉塞尔·米斯(Hansel Mieth)、玛丽·汉森(Marie Hansen)、玛莎·福尔摩斯(Martha Holmes)、妮娜·林恩(Nina Leen)和丽莎·拉尔森(Lisa Larsen)。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和她的摄影器材,这张照片由她的同事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拍摄。 图片来源: reyherphoto.com


《生活》画报创刊号,封面图片为美国蒙大拿州佩克堡大坝(Fort Peck Dam)。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摄图片来源: originallifemagazines.com


照片来自《生活》画报创刊号中的文章《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狂野西部》。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摄


照片来自《生活》画报创刊号中的文章《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狂野西部》。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摄


1936年,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站在她经营的洗衣房外,选自组照《一万名蒙塔纳救济工作者的周六夜狂欢》。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摄

伯克-怀特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名校学习昆虫学、动物学等专业,获得了生物学学位。她 在一次摄影课上与相机结缘,于是把学习之外的时间都花在了摄影上,最终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 最初,她的建筑和工业摄影吸引了媒体人亨利·卢斯(Henry Luce)的注意,此人正是著名的《时代》周刊、《财富》杂志以及后来的《生活》画报的创始人。 因为卢斯的引荐,伯克-怀特成为了《财富》杂志的第一位专职摄影师,1936年又加入了新创刊的《生活》画报。 后来,伯克-怀特用相机见证过德国的工业发展、30年代的苏联、二战时期的集中营以及大萧条对美国的创伤,也曾为印度国父甘地留下了其生前最后的影像。 她的作品所涉题材大多严肃而重大,“硬核”程度不输男摄影师。

1941年,二战苏德战争时的斯大林。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摄图片来源: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圣雄甘地。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摄图片来源: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6名女摄影师中的3人都是欧洲移民,妮娜·林恩是其中之一。 她出生在俄罗斯,辗转意大利、瑞士、德国生活多年,在柏林学习过绘画,并于1939年移民美国。 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艺术的背景让她拥有扎实的视觉叙事能力,虽然从未成为《生活》画报的专职摄影师,但她从1940年代到1972年《生活》第一次停刊,都在持续不断地创作,为画报拍摄了50多张封面和不计其数来自全球各地的报道。 她的照片,既有对女性群体优雅、自信的展现,又有对她们生活中压力、困惑的体察。

妮娜·林恩肖像。 图片来源: reyherphoto.com

《美国女性的困境》组照之一,这是一张此前未发表过的照片。 妮娜·林恩/摄

1947年,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做美发,《美国女性的困境》组照之一。 妮娜·林恩/摄

1947年,一位工厂女工和她的丈夫、儿子在自家门口合影,《美国女性的困境》组照之一。 妮娜·林恩/摄

《美国女性的困境》组照之一。 妮娜·林恩/摄

这场展览的两位策展人也是女性,分别是纽约历史学会博物馆印刷、摄影和建筑收藏部主任玛丽琳·沙丁·库什纳(Marilyn Satin Kushner),和该博物馆女性历史研究中心的学者萨拉·戈尔登(Sarah Gordon)。 在接受美国女性媒体The Lily采访时,她们谈论了6位女摄影师性别与职业的关系。 此前,《生活》的女摄影师很少得到公众关注,“这次展览将提出很多问题。”库什纳说,我们可以从展览中了解“早期新闻摄影实践中女摄影师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她们如何融入工作环境。 在当时,编辑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摄影师基本无法干预自己的作品呈现方式。 这一点体现在布列松等明星摄影师身上,对不知名的女摄影师更是如此。 她们常常要与男编辑打交道,除了反复的沟通外,有时候还难免因意见和立场不同产生争论。 1937年到1950年任《生活》图片编辑的威尔森·希克斯(Wilson Hicks)曾表示,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从来都不是一个合理的职业目标。 在严格分工的杂志工作流程下,女摄影师想要展示个人创造性并不容易。 拍摄时的着装,也从侧面体现了她们对性别身份和职业需求的认识。 展出的一份内部信件上显示,拉尔森和福尔摩斯都喜欢穿有大口袋的裤子,与男摄影师无异; 也有人想在方便实用的前提下保持女性特色,比如林恩就经常穿“口袋能装下一切”的定制裙子。

《妇女辅助军团》组照之一,发表于1942年9月7日的《生活》画报。 玛丽·汉森/摄

《妇女辅助军团》组照之一,发表于1942年9月7日的《生活》画报。 玛丽·汉森/摄

一名苏联女工,选自《蒂托成为苏联英雄,时光荏苒》组照。 丽莎·拉尔森/摄

《全球女性服装工人: 一个伟大的团体如何工作》组照之一,发表于1938年8月1日的《生活》画报。 安塞尔·米斯/摄

《全球女性服装工人: 一个伟大的团体如何工作》组照之一,发表于1938年8月1日的《生活》画报。 安塞尔·米斯/摄

《B先生》组照之一,发表于1950年4月24日的《生活》画报。 玛莎·福尔摩斯/摄

“她们面对的挑战,和其他领域的女性一样。 她们是所在行业的少数群体。 ”戈尔登说。 从数据上看,女性在新闻摄影行业中的地位或许不及男性,但这不代表女性没有优势。 库什纳认为,有些专题一眼就能看出肯定是女性拍摄的。 以妮娜·林恩的《美国女性的困境》为例,当时正值二战结束,许多男性从前线回到祖国,这时候,与丈夫、父亲、儿子、兄弟分别多年的女性们会是怎样的状态? 要想体察和捕捉这种微妙的状态,女摄影师有天然的优势,编辑们不会派一个男性摄影师去完成此类任务。 林恩自己也曾表示: “我知道我之所以能得到某些拍摄任务,是因为我是女人。 在20世纪上半叶,男性主宰媒体业、文字报道的地位高于摄影的氛围尤为明显,《生活》画报的女摄影师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先锋人物。 她们不仅仅用镜头去报道,更在画面中注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观点,影响了读者认识世界的方式。 虽然这个群体数量不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6名女摄影师成为了推动现代新闻摄影发展的一股力量。 2007年,经历了数次停刊、复刊的《生活》终于彻底结束了它的使命。 卢斯创办《生活》画报的初心,是让照片做主角,文字配合视觉。 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相继对纸媒发起冲击,当人们早已生活在一个图像世界、不再对画报中的照片产生惊奇,《生活》似乎找不到存续的理由。 不过,它留下的大量精致的照片档案已然成为人们回顾历史的可靠凭据,也成为了摄影爱好者们学习和探索的宝库。 上百位《生活》摄影师中仅有的6位女性所提供的宝贵视角,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除注明外,图片均来自 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MEREDITH CORPORATION*
孔斯琪 | 编辑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