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插画|未至黄昏日暮时

发布时间:2019-09-17 14:57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卫报插画奖”海报。


杨家齐/文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近日首次推出了“卫报插画奖”,获奖者将有机会获得高达8000英镑的奖金。该奖项主要面向处于 生涯初期的插画师, 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 台。
作为一家拥有近两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媒体,《卫报》 直保持着在视觉设计中使用插画的传统 。许多著名插画师都是《卫报》的长期合作对象,他们以插画的形式表达着这份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观点。

印有斯 诺登事件插画的《卫报》。凯尔·比恩/绘

约翰·霍尔克罗夫特、凯尔·比恩等自由插画师都曾为《卫报》绘制讽喻型插画。


与《卫报》同一集团的《卫报周刊》(The Guardian Weekly)在视觉形象上也广泛采用插画的形式。 2019年2月的一期周刊就 儿童画作为 视觉设计的主要元素, 论气 候变 暖的议题, 吸引了大量关注。

《卫报周刊》采用儿童画作为封面图。 图片来源: it' s nice that


《卫报》以插画的形式进行的视觉创新并非仅限于报道或社论内容,同时也活跃在一些具有商业性质的 子品牌和多元平台上。《卫报》每年都 会聘请插画师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音乐节之一—— 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 Glastonbur y Festival)的 系列报道 视觉形象, 这些视觉形象被用于包括面向音乐节参与者的《 卫报迷你指南》(T he Guardian Mini-guide)以及 周边文创上。
自2017年,《卫报》邀请插画师亚当·艾弗里(Adam Avery)为其长期出版物《卫报大学指南》(The Guardian University Guide)设计了全新的视觉形象。 在艾弗里与《卫报》合作的两年中,插画已经成为这份大学指南的独特风格。 与此同时,《卫报大学指南》积极地引入动画等形式,将静态内容向动态画面延伸。

亚当·艾弗里为2018年《卫报大学指南》绘制的插画。 图片来源: it' s nice that


同样作为出版刊物的《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以 插画作为封面已经成为其视觉标志之一。1925年, 《纽约客》创刊号中出现了一位拿着单片镜观察蝴蝶的绅士形象,这位 名叫尤斯塔斯·提利(Eustace Tilley)的人物,是其首位艺术编辑雷·欧文(Rea Irvin)绘制的虚构人物形象。 在之后的《纽约客》系列幽默文章《一本杂志的诞生》(The Making of A Magazine)中,提利扮演了很多诙谐角色,也成为了《纽约客》杂志幽默感形象的拟人化代表。
如今, 提利的形象已经与 《纽约客》密不可分,从网站图标到杂志 周年纪念刊封面,处处都能看到这个熟悉的身影。此外,《纽约客》还将这一经典形象与 时代元素相结合,以反映时下热议的话题。 提利可以是玩手机的“低头族”,尝试二维码技术的绅士,或是穿着西装的潇洒黑人女性……《纽约客》不断通过这一经典形象探讨政治局势、新媒体、平权等议题,在诙谐幽默中注入深度思考。

《纽约客》封面插画。


在互联网时代下《纽约客》依然以插画为载体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在其官网的“幽默与漫画”(HUMOR&CARTOON)板块中,《纽约客》每周向读者征集一幅特定漫画的配文。所征集到的文字得票高者将有机会被刊载在杂志上。目前,该活动已经为677幅漫画征集了配文。插画不再只是文字的配角,更多地获得了能够独当一面的能力,成为刊物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纽约客》向订阅杂志的用户赠送印有插画的帆布袋。图片来源: newyo rker.com


尤斯塔斯·提利系列插画反映着时代发展的方向,插画的魅力有时也正在于此。 在201 7年“ V&A插画奖”中获得 年度最佳刊物插画的是 插画师理查德·阿伦(A. Richard Allen)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文章《新的机遇,新的危险: 特朗普时代》所创作的插画《特朗普浪潮》。 画面构图致敬了葛饰北斋的著名版画《神奈川冲浪里》, 特朗普的标志性发型以及船工挣扎的元素与文章的内容相呼应,暗示了特朗普政策可能带来的全球金融风险。 这种以经典画面为蓝本创作的插画饶有趣味,且在与名作的时空对话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

插画《特朗普浪潮》与葛饰北斋的著名作品《神奈川冲浪里》。 图片来源: V&A illustration awards

《时代周刊》( TIME) 在2018年的三期杂志封面同样以特朗普为题材,以动态的连续画面反映在半年中特朗普因私人律师事件所经历的政治风波。 三幅插画的基本形式都是特朗普在白宫中风雨飘摇。这组插画也为 《时代周刊》创造了百年历史上第一组“三部曲”封面。

与《时代周刊》合作30年的插画师蒂姆·奥布莱恩所绘制的“三部曲”封面。

事实上,插画一开始在近代报刊中的作用是复原 新闻现场。这些插画 通常为速写或素描, 相较于当代插画 内容上更加写实。在摄影术成熟之后,这一功能被迅速取代,然而插画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1861年,《伦敦新闻画报》中表现美国内战的插图。


当下插画不再追求对现实场景的精确还原,而是更加偏向于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的传递,这是插画不能被普通新闻摄影图片所代替的重要原因。比如 德国蒙太奇摄影大师约翰·哈特菲尔德(John Heartfield) 通过对图片元素的重新剪辑组合出现实中无法出现的画面,这种创作理念与插画相仿。通过 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画面重组的方式, 插画获得了超越一般新闻图片的叙事能力。
哈特菲尔德的作品《希特勒式敬礼的意味》,是德国《工人画报》1932年的一期封面。该作品讽刺了希特勒的选举成功的背后是大资产阶级的支持。
插画在今天也成为了打造品牌形象、设计文创周边的重要灵感源泉。相较于工业设计下的标准图形,插画反而是更能被大众识别、记忆的视觉符号。非虚构政论漫画网站笔尖网(The Nib)在延续自己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文创产品众筹的形式出版自己的实体刊物。其文创产品的设计元素都是其刊载过的漫画。

The Nib在网站上发起的众筹页面。

在数字化的时代下,插画似乎是一种“逆潮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认为插画可能面临的困局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插画在新闻媒体中可能更多地被有设计感的图表新闻所取代。 相较于偏艺术性的插画,图表新闻制作快捷,对于读者来说直观且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手机是当下主流的信息阅读设备,屏幕空间的限制使得制作精良的插画在展示效果上并不能达到最优。
此外,插画的制作时间和成本也是其面临的另一生存困境。 相较于摄影,一幅制作精良的插画最少也需要4-5小时来进行绘制。 2012年,《纽约客》单幅1/4页面大小的插画稿酬就已经达到了500美元。 2014年,《时代周刊》的封面插画稿酬高达3000美元。 高昂的成本使得许多刊物越来越少使用插画。
然而在数字时代的今天, 插画 在色彩表现、造型艺术上依然 具有无可取代的独特性,真实笔触中略显拙稚的亲和力也显得格外珍贵。与此同时, 插画也逐渐向时间、 空间的维度扩展,不再局限于 平面、静止的形象。
插画,也许还未至黄昏日暮时。

编辑| 孔斯琪

新闻
思想者
共青团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