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9/25
04:42

暖心

叫醒你的小耳朵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杨清清 王鹏翔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正在训练。李羽珩/摄

  扫一扫 看视频

  每个周六,在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三楼,常常能邂逅不少“明星”。

  国家一级作曲家张如昕、天津歌舞剧院中提琴演奏家杨小双等,都是这里的常客。连续6年多来,他们坚持做的事情,就是带着一群有着听力障碍的孩子,唱出动听的旋律。他们要对着无声世界描绘美好。

  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一支听障儿童合唱团。起名“小海豚”时,获得了家长的一致认可,他们期待着孩子能练就海豚一样灵敏的听力、活泼的性格,还有聪明的头脑。

  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小海豚”合唱团面对的是最不可能的群体——听力障碍者。起初,连一些家长都不相信,“孩子连话都听不清,还能唱歌?”

  直到这群“小海豚”们屡屡登上国内外大小舞台放歌,依旧有人怀疑其真实性。在被视为“合唱界的奥林匹克”的世界合唱比赛赛前,评审会外国专家组曾专程到天津考察,观看了孩子们和志愿者的日常训练后,他们流着泪直呼“了不起!”

  就这样,“小海豚”们与全世界顶尖的儿童合唱团同台歌唱,一次又一次捧回世界级大奖。

  “小海豚”的天籁之音让许多人动容。瑞典著名合唱指挥家弗雷德·勋伯格、中国著名交响乐指挥家郑小瑛都曾先后来看望他们,陪他们唱歌。

  这些平均年龄不足10岁的听障孩子,用难度很高的《D大调声乐协奏曲》等歌曲征服了指挥家“挑剔”的耳朵。郑小瑛说,“孩子们的歌声让我震撼,志愿者老师们的精神更使我钦佩。”她把这看作是“创造历史”的事业。

  不久前,“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妈妈,我想和别人一样”

  普通人也许永远也无法对听障人的世界感同身受。

  眼下最先进的人工耳蜗技术,用科技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人耳声场,来唤醒那些“睡着”的耳朵。然而对植入人工耳蜗后的真实感受,人们有各种不同的描述,有人听到了大量的回音和嘈杂声,有人形容像是把头埋在游泳池里听到岸上的声响。

  肖玲很清楚听障人的苦恼,她是天津市残疾人文艺体育训练中心的一名教师。似乎是命运跟她开了一个玩笑,教了8年聋儿,她自己的儿子承承出生后也被诊断为先天听力障碍。

  当时孩子刚出生不久,一天晚上,她和孩子在家睡觉,突然一辆大车从窗前经过,发出的巨响一下子把肖玲惊醒了,可一旁的孩子却始终睡得很香。多年的职业经历让肖玲心头一紧,她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测试,结果显示为极重度耳聋,“也就是说,飞机在身边起飞,他都听不见。”

  顾不得悲伤,甚至连流泪的工夫都没有,专业知识告诉肖玲,必须尽快找到最适合孩子的人工耳蜗,“越早开始训练越好!”在此之前,很多听障人因为没有采用或太晚使用人工耳蜗,始终只能通过手语与外界交流,很难融入正常人的世界。

  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承承一周岁时植入了人工耳蜗,这是当时全国年龄最小的人工耳蜗使用者。

  孩子第一次通过人工耳蜗听到世界的表情让肖玲印象深刻,“别的孩子在哭,但他没有。他瞪大了眼睛,伸手指着我,一副特别惊讶的样子。”

  等待承承的是可能长达一生的漫长训练,这比植入人工耳蜗本身更为重要。肖玲带着孩子训练,鼓励他像普通孩子一样快乐地读书、玩耍。

  四年级时,承承的小学举行大合唱,唯独不让他上场,因为他唱不准音,甚至被告知,“你睡觉都行,就是别出声!”孩子伤心地问妈妈,“我还是和别人不一样,对吗?”

  这是每个听障儿童的家长都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很多听障儿童往往一开始进入了普通学校,但最终还是因为融入困难,不得不重返聋哑学校。

  肖玲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教听障孩子唱歌。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国家一级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张如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为这些特别的孩子建一个合唱团。张如昕亲自为孩子们谱曲,同时邀请来多位艺术家志愿者。

  就这样,2014年11月8日,“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成立了,承承是第一个成员。4位艺术志愿者,带着8个听障小朋友,开启了用音乐唤醒精彩人生的寻梦之旅。

  “遇见这些孩子,是我的幸运”

  “喂喂喂,你听到了吗;喂喂喂,你看着我,我要为你唱首歌,叫醒你的小耳朵。嗨嗨嗨,我听到了,刚才耳朵睡着了……”这首《叫醒你的小耳朵》是张如昕送给孩子们的歌,这位音乐家把自己对孩子们的爱,全写进了歌里,脍炙人口的还有《你行,我也行》《小鲤鱼跳龙门》《小海豚游世界》等。

  他熟悉合唱团里的每个孩子,孩子们爱他、敬他,人人都喊他“姥爷”。

  “姥爷”每周六都会早早来到河西文化馆陪孩子们练歌,他决心“要把这个团带成世界上最好的团”;这位知名作曲家创作的许多作品曾在全国和世界级比赛中屡获殊荣,他寻找着各种机会把孩子们带到更高更大的舞台,“想让他们看看更大的世界。”

  建团初期,没有固定排练场地,志愿者们只能带着孩子们四处“打游击”。听说“小海豚”的故事,河西区文化馆给他们安了家,副馆长李孝辉特意为孩子们留出3间音乐教室,保证“小海豚”们的学习和训练。

  没人能清楚地描述,让这些天生失去听力的孩子学会唱歌,到底有多难。志愿者汤小娟是天津市西青区文化馆的副馆长,这些年来,她一直是“小海豚”们的声乐老师和音乐表演老师。

  如何跟丧失听力的孩子讲音准,这对志愿者老师是极大的考验。她们必须用上一切可以使用的办法,传统的音乐教学的方法失灵了,不得不使用各种肢体语言来帮助孩子们理解。比如,用手势高低来描述音高;为了表达情绪变化,需要时而跳起来,时而趴到地上。

  几个不同轻重的“do”,通过人工耳蜗传递到孩子耳朵里的可能听不出区别。汤小娟就一个一个摸着孩子的肚子,教他们呼吸,让他们明白用力到哪块肌肉才恰到好处,“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一遍遍地磨。”汤小娟说,“正常孩子可能2次就学会了,那我讲100次,他总能理解吧?”

  有时候为了教会一个音节,杨小双可能要付出半年的努力,不停地纠正他们的发音。在她眼中,就没有教不会的孩子。

  每周一次的集中训练,对“小海豚”而言远远不够。志愿者们把孩子们分成小组,每天晚上固定通过手机陪每一个孩子练习。

  每到这时候,汤小娟总会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逐一跟孩子们交流,“外面发生什么事我都不管。”这曾引起女儿的抱怨。当时女儿正在准备高考,学习压力很大,放学回家希望跟妈妈说说话,可妈妈的时间总被那些孩子占据。

  直到有一天,汤小娟戴着一副新买的耳麦边听边哼唱,一旁的女儿惊呼道,“妈妈,你唱歌怎么会走调了呢?”在女儿印象中,学作曲的妈妈一直有着极好的乐感。汤小娟笑着回答,“这耳机太好了,我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找不到音了。”

  女儿当时就哭了,她终于理解妈妈一直陪伴的那些听不见的孩子,面对世界的难。考上大学后,擅长弹钢琴的女儿跟着妈妈一起来当志愿者,给合唱团的孩子们伴奏。

  而汤小娟总觉得,这些年陪伴小海豚的日子里,自己收获的爱远比付出得多。她记得自己有一次发着烧依旧开车跨越天津市好几个区来给孩子们上课,并努力不把疲态表现出来。一节课下来,一个孩子走到她跟前摸了摸她的额头问,“老师,你还在发烧吗?”

  汤小娟相信,命运夺去了这些孩子们的听力,也给了他们比常人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他们总是很快乐,说话的声音也大,仿佛快乐也被他们放大了。”

  有的孩子会在每天睡前给杨小双发去一段自己唱的歌,想把自己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也送给老师。

  有人感慨,这些听障儿童遇见你们真幸运啊!张如昕会立刻纠正,“遇见他们,才是我们的幸运!”

  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一个方向

  科学至今无法解释,新新(化名)为什么天生就听不见声音。

  “小海豚”合唱团里,这样的孩子很多,也有的父母就是聋人。新新的妈妈是大学老师,她发现女儿植入人工耳蜗之后,依旧说话声音特别小、胆怯,不敢和别人交流,“除了跟爸爸妈妈说话,面对其他人都是低着头。”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新新被送来“小海豚”合唱团,3年过去了,妈妈看到女儿身上发生的变化,“她现在嗓门很大,在学校里跟同学们交流也非常开朗。”

  小学二年级期末,学校老师在给新新的评语中写道,“同学们都愿意跟你接触,你总是能够和所有同学谈笑风生。”这让新新妈妈感到特别高兴,“她成绩也不错,但我更看重她的性格养成。”妈妈认为,女儿的阳光开朗跟学唱歌、多次登上舞台演出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合唱获奖并不是这些孩子们努力的尽头,而是用音乐打开人生的方式。建团之初,“小海豚”合唱团就定下方向——科学康复、艺术陶冶、改变性格、扭转命运。

  “首先要让孩子们有自信。”“姥爷”总给他们讲,人人有弱点,你们自己要坚强起来,要不断地学习,把弱点变成强力。

  “第二步,要改变妈妈。”张如昕说,“姥爷的称呼都是孩子们随着妈妈叫的,因为陪孩子来唱歌的,绝大部分都是妈妈。”

  有的人住在天津的偏远区县,每周六一早5点多就起床,妈妈带着孩子辗转坐几个小时公交车,只为及时赶到“小海豚”合唱团训练。

  植入人工耳蜗和后期训练需要高额费用,压得一些家庭喘不过气来,有不少夫妻因此离异,只剩妈妈一个人拉扯着孩子长大。

  生活的难题一股脑抛来,有的妈妈变得脾气暴躁,很多人无心打扮自己,情绪也很低落。志愿者们认为,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陪伴者,“要让孩子坚强,妈妈首先要强。”她们为这些孩子的妈妈专门成立了合唱团,从乐理开始一点点教会妈妈唱歌,教她们打扮自己,找回自信和快乐。

  张如昕希望能把志愿者、妈妈和孩子的努力拧成一股力量,帮助孩子们跳过听障这道“龙门”,“我们就是要告诉大家,人只要努力,都有一个方向。我们要做一个创造者,而不是一个被施舍者。”

  6年来,“小海豚”合唱团从最初的8名团员发展到42名,志愿者从4名发展到46名,志愿者中有专业院团的作曲家、演奏家、舞蹈家、戏曲表演艺术家,还有医生、大学教师、记者、企事业干部、大学生等。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小海豚”们从最简单的曲调开始,直到学会了复杂的合唱,从歌曲又接触了戏曲、曲艺、音乐剧、话剧等形式多样的艺术形式。而多年来,志愿者们始终默默付出,连一瓶水一盒饭都未曾索要过。

  从全国残运会开幕式到国际各种合唱比赛捧杯,“小海豚”们从天津唱响中国,震撼了世界。“小海豚”与多个交响乐团和著名指挥家合作,在不同的舞台上呼唤人们关注听障群体;他们到学校、医院、企业、消防队等举行公益演出;他们把在国外参加合唱比赛期间的义演收入捐给听障儿童学校;他们唱着“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告诉全世界“你行,我也行”。

  “我是海豚嗨嗨嗨,一双耳朵最厉害,它能听见水草笑,它能知道鲨鱼来……”

  有人用泰戈尔的诗句赞美这群小天使——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责任编辑:蒋雨彤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