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8/25
05:03

松本清张:不卖弄的推理作家

作者:鱼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理小说永远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魔力,似乎不论何时,只要手边有本推理小说,就能一下子抛却烦心事,因为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跟着作者的文字去解谜了。说到这,想起一桩趣事。有好读书的友人自创了一种病症——“柠檬症”,专门指代站在书柜前惶惶然不知如何选书的苦恼。这种苦恼并非源自无书可读,而是一时间想读的书太多,羞恼于一口吃不成胖子。自然,既是自创,用任何词来替代这种病症都可以,但我姑且暂时借用一番。

  患“柠檬症”的时刻有不少。我读书喜欢三心二意,今天读完这个作家的,明天定然要换一家;今天读了小说,明天就想读纪实文学调剂。书海太广,总想着东一头西一头,都去吃一口。因为这样去读,所以大抵再过个十年八年,也成不了什么“专家”。

  总而言之,我应该是读书时不求甚解的佛系流派。虽想去书中求得些许知识,但始终未能掌握体系化的能力;于我而言,若有某一时刻,沉湎于一个故事或耽溺于某种文字的表达,也就算有所获了。

  最近,用来治疗“柠檬症”的良药,是松本清张的几本推理小说。我读的倒也不是他最有名的作品,比如《日本的黑雾》之流。常是手边有什么书,信手拈来,随意取阅,倒也有种不期而遇的偶然的快乐。这段时间还兴起了手机阅读,上班途中、下班路上,碎片化时间用来读点推理小说,恰恰适合消暑。

  松本清张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阿加莎的书我早些年看了不少,松本清张的却是去年才刚刚入门,说自己是个推理迷,实在有愧。

  但凡大作家,其身世与创作总笼罩着一种传奇性。松本清张也不例外。他13岁起辍学谋生,当过街头小贩,也做过学徒,自然没有“学历”可言。他的写作生涯开始得也不算早。1950年,41岁的松本清张以处女作《西乡纸币》横空出世,拿下“百万人小说征文大赛”三等奖,走上创作之路。两年后,又凭借《某〈小仓日记〉传》夺得第28届芥川奖,成为唯一获得此奖的推理小说作家。从此迎来数十年的创作黄金期。

  松本清张的作品是写实的,不像江户川乱步的作品,总给人诡谲绮丽之感,松本的推理小说有种平实朴素的美感,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家对社会现状、风俗情事乃至人心与人性的把握。这或许与作家早年困苦的生活不无关系。由他开创的推理小说流派被称作“社会派”,有观点说,从1957年起,社会派推理小说统治日本文坛长达30年。这一时期,清张之大受欢迎与其创作之高产,也一度使得有没有清张作品连载,成为当时日本社会各大报刊地位的表征。

  我读的最早一本松本清张的作品是《死之枝》,2013年12月由同心出版社出版,里头收录了《交通事故》《家徽》等约莫11个短篇。松本清张的风格很显明,他的文字有一种不卖弄的流畅感,亦如他的推理小说里,没有耸人听闻的案件手法,也没有标志性的侦探或看客。他对案件过程的描摹远甚于对结果的重视,比如《死之枝》里,常常在凶手或谜底揭晓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有趣的是,松本清张似乎非常着迷于对“偶然性”的强调,即用一种不可预知的巧合,或是万分之一的偶然,去破除自以为是的完美犯罪。他对案件过程的描绘是为了去展现人性,而其写作的中心思想永远是要去匡扶正义。正如《死之枝》里,每个故事都在印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浅显道理。到了长篇《十万分之一的偶然》,甚至于开篇就已明白揭示出凶手的身份,而后再徐徐道来一切之所以发生的因由。比起揭示推理小说的“谜底”,或用意想不到的反转来炫技,松本清张的乐趣更在于对人对事以及对社会的观察。

  松本清张的文字,也常常让人忘记是在读一本侦探小说,有时候反倒像是一出娓娓道来的游记。《卖马的女人》收录有短篇《山峡温泉村》,里头写到“两岸峭壁愈加高耸”的“中山七里”,光是对其风光的描述,就令人神往。而文中,隐居于深山密林的温泉旅馆的小藤素风,作为守着往日荣光的被遗忘的小说家,也就更让人哀叹其命运了。

  又如,《时间的习俗》里写到了关门海峡的“和布刈神事”,这是指每年12月月末之后,神官进入大海,割取海带以供奉神明的仪式。作为推理小说案件的铺垫,松本清张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和布刈神事的仪式过程,对于日本之外的读者来说,一幅风土人情的画卷不就跃然纸上了吗?后来我才知道,童年时期的松本清张便居住于和布刈神社对岸的坛之浦。想来,他也曾在神事进行之时,偷看过仪式吧。

  也只有读松本清张的小说时,才会有这样的感触,觉得推理小说里的案件或事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家眼中这个社会的情貌。最近,翻开的新书是松本清张的《坏女人》,据说是自称为“松本清张的女儿”的宫部美雪甄选出的一套书,里头收录的全是清张笔下的“恶女”。活灵活现的女子群像,也是松本清张极其擅长刻画的对象。想来,可以有段时间不用犯“柠檬症”了吧。

【责任编辑:沈杰群 邹艳娟    流程编辑:侯歆钰】

最早的“中国”在这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8-20 17:05:01

“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券”发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8-20 17:03:34

神仙可能不坐电梯,但国漫的故事要好好继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8-20 17:01:33

科尔沁版画:刻在木板上的传承

新华网2020-08-14 20:27:27

老字号走心的跨界

中国青年报2020-08-10 12:51:18

一个王朝的序幕

中国青年报2020-08-11 08:49:53

谁都可以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中国青年报2020-08-07 11:53:31

身处不确定状态 你如何管理时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8-07 11:49:57

彭楚粤:广州,潮起珠江 得闲饮茶 | 我和我的家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8-05 1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