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7/07
05:52

“别人行你也行”怎样把我们带偏

作者:薛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得不到切实支持的孩子,体验到的只是“我有一对比自己还虚弱的父母,我无法依靠他们”。

  ---------------

  网络上,有一组孩子学拉丁舞的视频很火:孩子们舞姿同一,连夸张的表情也殊无二致。后来,这个视频被很多网友录像模仿,大家在调侃这种如模子中倒出来的“一致性”。

  我在学生时代,常会听到父母师长这样教导我:这道题你为什么不会?别人能学会,你就能!你不会就是没用心。

  一开始,我听到这样的话,还会暗自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像别人一样。然而经历过几次的挫败后,我不由得开始怀疑人生:别人可以,为什么我就不行?

  当我做咨询师的时候,见到有类似经历的来访者,会将此类教训“泛化”:为什么别人可以又瘦又美,而我不行?为什么别人可以找个高富帅,而我没有?为什么别人的生活一帆风顺,而我却一路坎坷?……

  我有个朋友,处在人生低谷中,却爱侃侃而谈别人的成功经验,他告诉我别人如何面对低谷,又告诉我别人如何克服困难……不过我听出来了,那些话分明不是在对我说,而是说给他自己,就像是有个声音在他耳边不停地规训:“你看那谁谁谁,也曾经像你这样,最终人家成功了。”

  “别人行,你也行。”不是么?

  “别人行,你也行”这句话表面上是一种激励,鼓励着当事人奋进,然而它也是一句魔咒,忽略甚至磨灭了个体差异,分明在张牙舞爪地宣示:每个人都应该一样。

  在这句魔咒的笼罩下,我们既看不见自己的优势,也看不到自己在前行中付出的辛劳,更冷落了那些小目标实现时内心的欣喜。取而代之的,是淹没在人群中,找不到个体存在的价值。

  “别人行,你也行。”它意味着,“你不行,就是你的错!”

  你行,还是不行?

  在这个“行不行”的游戏中,被魔咒笼罩的人,只能“看到”他人和自己一样曾经处于人生低谷,却看不到成功者与自己的背景差异,看不到经历不同、性格差别,更看不到在应对困境时别人的应对方式……可是,恰恰是这些“看不到”的东西,才真正重要。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们或许问“为什么别人能学好,而你不能呢?”但是,假如我们有机会去了解这个孩子具体的成长历程,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

  比如:

  孩子说:“学习压力很大。”

  而父母则说:“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孩子说:“这题好难。”

  父母反诘:“那为什么老师会出这道题,而别的学生会做?”

  孩子说:“我身体不舒服,不想去学校了。”

  父母鼓励说:“轻伤不下火线。”

  …………

  此类互动,眼熟不?如果不归结于“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还能怎么理解呢?

  我看到的,是这个孩子或许生活在一个被忽视的环境中,父母或许并未真正关切“这个孩子”的需要,他们没有在孩子应对压力、克服困难的契机提供任何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得不到切实支持的孩子,体验到的只是“我有一对比自己还虚弱的父母,我无法依靠他们。”一个孩子,尤其在幼年、少年阶段,在得不到足够支持的情境下,应对他自己的成长压力,何其艰难!

  为什么父母会用这样的方式回应孩子呢?可能性或许很多,不过最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父母其实无法面对他们自己的“无力感”,他们在应对自身挫折时,也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甚至非常讨厌自己这种“不胜任感”,所以在规训孩子“别人行,你也行”时,多半是借此方式,下意识地站上了制高点,远离自己无力感。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父母总在我们耳边提起隔壁孩子有多优秀时,我们却不忍心提醒他们隔壁父母有多优秀的原因吧。

 

【责任编辑:郭韶明 汪文 邹艳娟    流程编辑:侯歆钰】

马思纯唱《女驸马》:词好,人美,曲子琅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7-03 08:59:11

放弃百万年薪回乡种地,只要努力在哪都能绽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7-01 23:01:36

空巢青年别焦虑,我们帮你治愈孤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7-02 09:28:30

吴倩:大武汉里的小夜曲 | 我和我的家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7-01 09:00:00

《摇篮曲》,在梦中带你回到那片黑土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30 09:00:00

《茉莉花》: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6 09:00:00

求职路上屡碰壁,听杨颖分享如何克服就业焦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5 09:30:00

海陆说郑州,你的驿站 我的家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4 09:00:00

一首《人间西湖》,领略“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3 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