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青平:疲于做加法的大学生们,人生要有减法教育

发布时间:2020-05-11 13:0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程天

    特等奖学金评比,是每年很多大学的一场大戏,很多名校的这种评比都“出圈”了,从大学溢到社会,被誉为“神仙打架”并霸占了全网热搜。然而一路走来,特奖得主虽各有各的不同,但“高绩点顶刊论文+学工体艺特长”的王牌组合却换汤不换药。有人将历年特奖得主的履历总结为“GPA、国奖、顶刊论文、学生会主席”的“特奖必需品”外加“志愿服务、艺体核心、实践金奖、出版专著”的“特奖点缀”,仿佛在说明只有面面俱到、附加上“在各个方面上全部充分卓越”的条件才能得到特奖青睐。

    “各方面上全部充分卓越”当然不错,这样的人生赢家很了不起,应该受到尊重。但我不喜欢把这种“面面俱到的发展”当成我们育人的一种追求。多元发展倡导的是在德智体美各方面有基本的知识素养,并不要求做到十项全能;而“争做特奖”“面面俱到”式的成长方案,外表上假借多元发展之名,实际上是把各个领域统统归入了计分评价的统一标尺:光成绩好算不上什么,你还得继续做加法:得加入社团、得进行科研、还得是艺体达人……总之样样都得行,各方各面都不能落下。

    然而,全才毕竟少见。如果把优秀人才定义为“各种优秀的累和”的标尺,把培养这样“多元发展”的学生当作教育目标,虽然能大量塑造出文体两开花的标准“优秀案例”,但却忽视了各个个体的差异与多样。统一标尺下,确实有多项全能的大神,但还有更多为追逐“全面开花”而疲于奔命的大多数。除此之外,更有人为打造“全能”人设走火入魔、不惜松懈道德底线和诚信原则,为争优领先而做起了假、放起了“卫星”。一周阅读3000页英文文献的争议,无不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了这种“累和式”多项全能价值导向的隐忧。

    引人注意的是,这样门门争高、样样争先的价值取向似乎已经成了当今大学校园里的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当今大学从学校到学生都在忙着做加法,却少有静下来做减法、叩问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的时刻。一直以来,大学被期望成为使学生自由发展、拓展眼界、挖掘潜能、探索自我专长的知识殿堂。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大学提供了数不尽的名师课堂、先进的技术、多元的机会供学生遨游探索,但学生面对丰富的资源往往并不懂得怎样取舍。校园里传授着的往往只有不断探索全面发展的“加法”的药方,而缺少从多元选择中找寻术业专攻的“减法”的诀窍。

    既然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如何专精,那么纵使大学提供了丰赡浩博的资源,也只是把它们一股脑的塞到学生的手中,任其不加选择的全部消化。而一旦学生形成了“全盘接收”的作风,那么“多劳才是能者、一样都不能放弃”自然会大行其道,“大即是美、多即是好”的思维自然就有了生长的土壤,“多元发展”教育理念也自然而然地异化成了“只做加法”、贪多求全的陷阱。

    当下大学校园里“全面开花”“争做完人”的风气如此浓郁,同学生们自我认知不清也大有干系。有的学生根本没想过自己的热爱与方向,把“多元发展”当成刷技能树,多做一次“加法”就多一个机会多一条路;还有的学生本来怀揣着理想和目标,却被浓郁的“全能”风气冲昏了头脑,舍不得为探索专长“做减法”牺牲其他发展可能。学生们被无尽的“加法”塞得鼓鼓囊囊,整日在各项领域之间来回奔波,忙忙碌碌到最后,履历着实丰满了,但迷失也已然成了现实。

    殚精竭虑给每一方面的自己增光添彩,却根本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恰恰是盲目“做加法”的弊端。做加法不一定就会比做减法更好。在我们的大学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像陈寅恪、钱钟书、钱学森等,无不是文理兼修、才高德彰,但是他们的博学并没有影响他们在学术专业领域上的刻苦深耕、做出杰出的贡献;正相反,这些大学问家、科学巨匠对术业专攻具有极其清晰的认识,忘我地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施展无穷的热情与智慧。无论是谈到对国家的贡献还是对后人的引领,这些大家们在各自领域中的成就都比追求普通的“全面开花”更加厚重有价值。

    多元发展不该是“只做加法”的贪多求全,而应该是建立在找到自我专长基础之上对世界进一步的探索。为避免多元发展的异化,大学校园内宣传价值观的导向与教育方式都需要做出调整,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令学生自我认知到自己的专长与热爱、自我选择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适当勇敢地“做减法”。就好比动物世界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每个人面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可能,都当顺应自己的特性有所选择,不必为追逐所谓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把自己变成既能游水也能飞翔还能遁地的怪兽。

    需要时刻铭记的一点是:大学学习是为了真正学到本领,找到个人热爱的方向和天赋所在,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以后的日子一直为它努力奋斗。多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现世界,但贪多求全却会妨碍建设世界。在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前行的动能不应来自于盲从大流“做满加法”之后的沉重压力,而应是源于“做完减法”去芜存菁后,来自内心的使命感和热爱。争做自己人生的“特奖”,岂不是善莫大焉?

【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