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4/23
05:03

“是这群兵哥哥让我们的生活变好了”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胡铮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人武部官兵和贫困户一起种植蔬菜。胡铮/摄

  扫一扫 看视频

  4月17日,一个寻常春日的傍晚,新疆伽师县巴什英买里村道路两旁的100盏路灯同时亮起,温暖的灯光照亮了村民们门前新铺的水泥路,老人们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准备去刚建成的文化广场上散步聊天。

  作为全疆55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这个今年年初被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村子,正在一天天褪去贫穷的色彩。过去尘土飞扬的村道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以前到了晚上村里漆黑一片,如今一盏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养鸽场、蔬菜大棚在这里落地生根,来自千里之外购买鸽子垫和木制家具的订单正带来一笔笔可观的收入。

  村子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喀什军分区伽师县人武部的一纸军令状。3月初,打赢脱贫攻坚战总攻的号令吹响后,人武部政委刘勇与两名机关干部打起背包,带着一份向村民保证6月底实现脱贫摘帽的军令状,来到这片脱贫“主战场”安营扎寨。

  巴什英买里村不远处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缺钱,村里一直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出门就不方便。65岁的村民阿布力孜前些日子发烧去村卫生所就诊,路上积着雪,他不小心滑倒把腰给摔伤了,一笔不小的医药费让刚脱贫不久的阿布力孜一家又回到返贫的边缘。

  为村里安装路灯成为人武部要啃的第一个“硬骨头”。疫情期间,刘勇克服各种困难跑遍了附近的4个建材市场,但样品的价格有些偏贵。最终,他辗转联系到一位做建材生意的人武部退役老兵,以“便宜很多的价钱”买到了100盏路灯。

  4月1日,巴什英买里村的夜晚第一次被路灯点亮。看到村民们眼中的惊喜与满足,刘勇和战友们下定决心,“要为村里多做一点事,要让村子的变化日新月异。”

  过去,巴什英买里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若有精力便再养几只肉鸽。但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农作物很难成活,零散的鸽子售卖更是“不成气候”。

  打听到和田墨玉县有规模化养鸽产业,刘勇坐飞机赶去“取经学习”。随后,一座由伽师县人武部支持建设的养鸽场在村子里落成,2000万只种鸽投放于此,养鸽合作社正式建立。

  乳鸽是刘勇为合作社精挑细选的品种。经过反复对比,他发现乳鸽的生长周期只需要45天,周期短、“产量”高,而鸽子蛋、鸽子垫、鸽子粪等形成产业链,“村民们总能见到效益。”

  距离养鸽场不远的地方,是村里的“卫星工厂”——兴新发制品有限公司军民一体化产业孵化基地。这里每天都能听到蹬缝纫机的声音,车间里,数十名来自贫困家庭的村民正在制作鸽子垫。不久前,工厂接到了来自甘肃嘉峪关养鸽基地的3万份订单。驻村人武部干事王继伟计算过,只要销售渠道顺畅,缝制鸽子垫的工作能让每户村民每月增收近千元。

  “最重要的是提供工作岗位,让贫困户能够自食其力。”王继伟说,精准扶贫时,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很关键。走访调研过程中,得知贫困户艾尼瓦尔有木工手艺,开办过一座家具加工厂,人武部特意拿出15万元,帮他添置压板机,建起成品展示区和粗料加工区,扩大规模。后来,这座加工厂升级为木工合作社,解决了12名贫困村民的就业难题。

  蔬菜大棚基地如今也是巴什英买里村的“骨干产业”,然而最初为了协调村民流转出土地,官兵们没少下功夫。

  巴什英买里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大风沙每隔几日就会“光顾”一次。几番调研,人武部官兵决定帮助村里发展温室大棚种植。但由于信息闭塞,村民们并不了解什么是蔬菜大棚,一些人觉得搭建大棚“太麻烦,没必要”。

  刘勇和战友们每天挨家挨户走访,向村民介绍温室大棚的好处。村民库尔班起初就对这个产业不认同,不同意流转土地,官兵们只好沿着他家地边上建起大棚。后来,看到过去难以成活的蔬菜在大棚里长得生机勃勃,库尔班主动要求进入基地工作,并成了温室大棚种植方面的行家里手。

  村子里原来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人武部官兵研究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后,推荐村民们种植伽师瓜和西梅。刘勇特意请来育种专家,为基地培育出适应当地土质的“伽师梅”,官兵们学习种植技术后担当村民的小教员,还为每一户村民的土地都购买了保险,以此避免“颗粒无收”的风险。

  刘勇笑着回忆,那阵子大棚基地是“驻村小队”的“心头肉”。一天半夜,村子里刮起风沙,刘勇从梦中惊醒,第一件事就是爬起来披上衣服,匆匆赶去大棚,检查棚顶有没有被掀翻。

  3月25日晚上,天气预报发出蓝色预警,提示第二天将有大风沙。看到消息,驻村战士赵定毓和其他两名来访战友打着手电来到大棚基地,花了两个多小时将426.7亩伽师瓜地全部检查一遍,回去时已是深夜12点。

  今年年初走访时,刘勇发现一家深度贫困户的小女儿患有日光性皮炎,在村卫生所治疗好几年仍不见好转,便立即联系一位部队专家前来诊治。4月20日,那位专家所在的医院将女孩接去了乌鲁木齐进行治疗。

  事实上,巴什英买里村的脱贫攻坚战已经打了4年。2016年,伽师县人武部与巴什英买里村正式结为定点帮扶对子。由于长期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村民们并不了解“外面的小康生活”,对人武部引进的项目兴致也不高。这让刘勇意识到,思想文化的差异是制约村子发展的根本原因,脱贫“要治标,更要治本”。

  巴什英买里村全村有280户村民,其中279户是维吾尔族,很多村民不会说普通话。为了克服交流障碍,刘勇请来当地老师办起“村民夜校”。经过4年努力,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已经能和官兵顺畅交流,一些老人也可以与官兵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

  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向这个贫困村子伸出援手。巴什英买里村幼儿园缺少教师,刘勇与乡镇政府沟通请求支援,立即有3名老师自愿前来开展长期帮扶。孩子们缺少学习用品,官兵们在朋友圈里反映了这个情况,很快收到社会各界捐助的500个书包、200双鞋、500套画笔和各类玩具。

  村干部阿依图尔荪明显感觉到,村子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土路不见了,发臭的沟渠变得水质清澈,一座文化广场在村子中央建了起来,那里有活动室、棋盘室和图书室。村民们变得开始喜欢上街散步,遇到官兵们总爱围上去,拉着他们的手聊聊天。

  “是这群兵哥哥让我们生活变好了,感觉到幸福了。”阿依图尔荪动情地说。

  4年时间,巴什英买里村的贫困户由过去的130户减少到如今的29户,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6000元,一组组数据记录着这场“扶贫攻坚战”的成果。今年3月开始,人武部官兵住到了村里,向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发起最后的冲锋。

  如今,刘勇和驻村战友们经常挨家挨户去走访,制订“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方案。人武部还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让大棚种植进入贫困家庭,把村民们的家打造成“花园别墅”。

  村民塔吉古丽·尼扎米丁家是发展“庭院经济”的先行者。春节前,刘勇与她家结成帮扶对子,免费为她家在房子后面闲置的土地上建起塑料大棚,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又为她家铺上地砖,购买了新家具。

  “就像做梦一样。”塔吉古丽开心地笑着。这家深度贫困户即将摘掉贫困的“帽子”,她说,“还要继续努力,不能松劲儿,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致富。”

  在巴什英买里村村委会,刘勇将办公室命名为“伽师县人武部挂牌主战前沿指挥所”,门上挂起“作战室”的牌子。一进屋,最醒目的地方贴着一张脱贫军令状,墙上挂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标语。

  “脱贫扶贫的一线也是战场,军人上了战场就只能冲锋。”刘勇郑重地说,“这是一场不能输的仗,我们必须打赢。”

 

【责任编辑:赵飞鹏    流程编辑:侯歆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