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1/16
05:03

变局中凝聚世界的思想引领

——记习近平主席在瑞士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三周年

作者:新华社记者 叶书宏 郑汉根 来源:中青在线

  ■三年前,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瑞士达沃斯论坛和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篇历史性演讲,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新蓝图。

  ■三年后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日渐深入人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变局中凝聚世界的重要思想引领。

  -----------------------------------

  每当世界历史进入“关键渡口”,先进的思想总能为人类前行提供方向的指引。

  三年前,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瑞士达沃斯论坛和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篇历史性演讲,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新蓝图。

  “拨云见日的穿透力,指引前行的感召力”——习近平主席讲话引发强烈反响。直至今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依然感叹,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是“全球历史的一个重要参照点”。

  三年后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日渐深入人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变局中凝聚世界的重要思想引领。

  汇聚共同发展的合力

  2020年,人类开启新世纪第三个十年。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

  “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此刻环顾全球,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地缘政治板块碰撞之声不绝于耳,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演变,人类面临的安全、发展、环境等挑战复杂严峻……

  治乱交织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关键时刻、十字路口,有踯躅彷徨,有逆流而动,也有勇毅前行。

  2019年11月11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希腊海运部部长对来访的习近平主席说道:“习主席,从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朋友应有的样子!”

  真挚的话语,道出了中希患难与共的真情。

  一度深陷危机,如今借“一带一路”东风重焕生机,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港口,创造就业岗位1万多个,比雷埃夫斯港的新生见证着“一带一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首提“一带一路”倡议。六年多初心不改,共建“一带一路”收获累累硕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中巴经济走廊、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欧班列等重大项目落地生根,给沿线各国带来大量发展机遇……

  2019年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39位外方领导人、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6000多位外宾参会,最终达成6大类283项务实成果……令人惊叹的数据,折射出中国倡议的影响力、引领力和感召力。

  从亚太到欧洲,从亚欧到非洲,再到拉美的自然延伸,“一带一路”将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注脚。

  从共识到行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劲动力。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超越了单纯与中国利益相关的大格局思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行胜于言的中国行动。

  2019年金秋,黄浦江畔,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与会,3800多家企业参展,按年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了23%。

  从无到有,越办越好,作为世界贸易史上的创举,中国进博会以强大的“磁石效应”,让各方优势在庞大的中国市场聚合激荡,为世界经济注入崭新活力。

  “迎的是五洲客,计的是天下利,顺应的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进博会开幕式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向世界发出共享中国机遇的邀请。

  “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多双边合作”“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五项开放新举措,昭示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大信心。

  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进博会是中国发展成就的展示平台,更是中国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写照。“中国与合作伙伴能够共享和平与繁荣,这就是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克拉克如此感叹。

  筑牢和平共处的根基

  2019年10月1日,英国籍留学生汤米·林赛走过天安门,他与身边上百名中外青年携手并行,舞动着鲜花向全场观众致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阵在群众游行中首次亮相,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服饰,一样的青春,一样的笑脸。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掷地有声,在全球回响。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个多月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再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制度构件,引起国际社会瞩目。

  从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到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全面论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内涵,从在日内瓦万国宫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着中国外交逻辑,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核心理念与最高目标。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这一思想正在为全世界共同发展与繁荣创造条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伊萨耶夫说。

  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始终是中国的初心。

  2019年,世界乱象丛生、挑战不断,合作与对抗、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的交锋从未如此激烈。

  风云激荡,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演进的正确一边,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一边,捍卫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秉持公道正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从意大利、摩洛哥到法国,从俄罗斯到吉尔吉斯斯坦,再到塔吉克斯坦,从朝鲜到日本,再到印度、尼泊尔,最后以希腊和巴西收官……一年七次踏出国门,统筹兼顾与大国、周边、多边和发展中伙伴的关系,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以真心换真心,以合作促发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伙伴网络越织越大。

  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到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中法全球治理论坛,从博鳌亚洲论坛到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亲自阐释、亲自推动,习近平主席在各种多边场合联动各方,倡导共商共建共享,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引领更加深入人心。

  一次次深入阐述,一个个高光时刻,记录下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的坚实足迹。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刊文称,“人类命运共同体”描述的是一个相互合作的世界,它以共赢为前提,是一种取代过去零和思维模式的新型国际关系。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不确定的国际形势,习近平主席以坚定自信的政治气魄、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在乱局中引领方向,在挑战中克难前行,诠释着“事在人为”的行动力。

  共绘文明互鉴的画卷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政府官员和代表2000余人齐聚中国首都,共飨文明交流盛宴。这一当代文明交流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举动,引领文明互鉴之风,为各国文明平等对话、相互启迪提供了新的平台。

  “习近平主席倡导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恰逢其时,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有助于各方探索如何更好地让世界人民受益,以及如何在亚洲文明以及世界各国文明之间进行对话。” 新加坡总统哈莉玛这样评价这场盛会。

  百年变局之下,“文明冲突”论调、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逆流涌动,国际间需要一种新风气,为人类和谐相处开辟新路径。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对于文化文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作出明确阐述。

  崇尚文明间交流互鉴,伴随着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文明固有特色。

  回望历史,无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融合、唐宋以来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还是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成果的借鉴,都充分表明,中华文明一直在包容借鉴其他民族文明的进程中充实自身,其他民族也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了宝贵营养。

  2019年3月访法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这珍贵的一幕,为中法民众津津乐道。这本《论语导读》,正是17、18世纪中欧文明互鉴的缩影。

  以心相交,方成久远。今日之中国继承优秀民族精神传统,从文明深处着眼,主动引领不同文明间相互对话交流,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人心融通,不断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根基。

  谈文学、聊历史、访古迹……出访期间,习近平主席与马克龙总统谈论欧洲文艺复兴,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感受到历史的震撼”,与印度总理莫迪追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盛况……中国领导人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热忱,对其他文明的尊重与礼敬,让国际社会印象深刻。

  “对话可以促进平衡,中国文明是和谐与平衡的文明。”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说。

  在高层引领下,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日益丰富。与其他国家互办“文化年”“友好年”等人文活动,已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深化双边关系举措中的“标配”。

  上合组织,人文合作与安全、经济齐头并进;金砖机制,人文交流与经济、政治安全“三轮驱动”。作为金砖合作和上合组织重要成员,中国为这些合作机制注入“人文气质”,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携手沿线各国,努力推动教育、科学、文化、考古等各领域合作,为“一带一路”大家庭的民心相通,发挥着积极而深远作用。共筑“文明之路”日益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共同行动。

  “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中国都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说。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

  三年来世事变幻,回味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演讲,更觉意蕴深厚、含义深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温暖人心的明灯,引发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共鸣。一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从东至西,从南至北,全球各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正汇聚成时代浪潮,驱散阴霾,推动着世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责任编辑:贾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