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19
10/24
03:49

大国风范:知之非难,行之惟艰

——专访资深外交官、外交部档案馆原馆长鲁桂成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高鑫诚 马子倩 来源:中青在线

坛坫周旋、折冲樽俎,只是对外交斡旋的一种形容,实际上并不足以描述外交斗争的波诡云谲。只有亲历者,才可能对每一次外交“战役”的艰难曲折有更具体的体会,对中国外交的大国情怀、大国风范有更深刻的理解。

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交部档案馆馆长鲁桂成,就是一位亲历过许多重大外交事件的资深外交官。在他40多年外交生涯中,曾担任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大使、驻白俄罗斯共和国大使,亲历过中苏、中俄边界谈判,参与过“上合”组织的建立,深度参与并促成过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中白工业园项目落地。68岁的鲁桂成大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笑言:“在外交战线上的这一辈子,可以聊以自慰的、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一点贡献的,可能主要就是这几件事情了。”

以下,是记者与鲁桂成的对话。

记者:您外交经历那么丰富,那么,什么是你所理解的中国外交大国风范?

大国风范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气质,是对世界和人类的一种责任。比起“一般国家”“普通国家”,大国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主要表现在处理国与国之间事务时的全面兼顾方针和负责任态度上。

鲁桂成:在前不久举办的“中俄关系与世界秩序”高端研讨会上,我曾与来自中俄两国的多名专家学者对中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我认为,中俄都是世界大国,就大国关系而言,即便面对全球乱象和诸多挑战,中俄两国也应该继续保持长期以来的“结伴不结盟”外交原则。结伴与结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彼此关系是否平等。结盟就意味着存在主次关系、依附关系,结伴则没有这种义务和情形。中俄有共同崛起的战略需求,也有面对全球性挑战时的共同责任。在大国关系趋于复杂之时,“平等”正是中国展现大国风范的核心坚持之所在。

记者:很长时间以来,边界问题曾一直是困扰中俄两国关系的敏感问题,在历史上甚至曾经导致中苏两国兵戎相见。从苏联时期到本世纪初期,历时30余年,经过三轮的艰苦谈判,中俄两国终于完成了边界谈判。您亲自参与过的三轮中苏、中俄边界谈判过程,如何解决诸如“黑瞎子岛”之类的争端?

鲁桂成:在边界谈判中彰显大国风范,就是不论对方是大国小国,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秉持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原则。逐渐让对方尊重中方的论据及主张,中俄边界谈判的氛围从也从“大批判、大吵架”模式逐渐变得文明起来,双方可以按照平等协商的原则展开谈判。中俄边界谈判的完成,为新世纪以来中俄关系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和平谈判取得解决边界问题的巨大成果,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少见的。

记者:在与“小国”关系上,大国风范意味着什么?

鲁桂成:在处理外交事务、对外交往时,除了尊重与平等,还应有世界胸怀和视野;既要有国内大局,也要有国际大局;做事既要对本国人民负责,也要考虑其他国家和世界的整体利益,要有大国责任。“小国”或者“普通国家”,可能只有一个大局,那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但是大国不行,大国既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也要考虑其他国家的发展,考虑世界的发展。你说话办事既要能让自己国家的人民爱听和接受,也要让其他国家的人接受。你做一件事情,要对本国的长远利益负责,也得对“地球村”的未来负责。

记者:中国正在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参与,但依然有少数质疑的声音,您如何看?

鲁桂成: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所有国家都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单纯考虑本国利益的事情肯定是办不成或者不能持久的,而“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这样。“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的一个国际平台、一个国际公共产品,坚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旨在寻求互利共赢。什么叫做国际公共产品?我要做的是对我有好处对你也有好处的事情。这绝对不是‘马歇尔计划’。”

“大国风范”简单4个字,知之非难,行之惟艰。无论是外交工作还是其他工作,只有胸怀国家利益,同时具备对人类、对世界、对未来的责任意识,才会产生成就事业的无尽动力,即使有时候困难重重。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高鑫诚 马子倩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贾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