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19
10/18
04:24

与世界技能大赛冠军面对面

寻找一线青工攀登技能高峰的轨迹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晨 来源:中青在线

  开幕式前,选手还在认真备赛。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凤莉/摄

  今年“振兴杯”大赛期间,数名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来到赛场,跟众多青工分享他们从“塔基”到“塔尖”的奋斗历程。

  他们中有的才20岁就已经成了学校老师,开始传授技艺,培养新人。作为学生的“蓝领”偶像,他们对技能报国的追求和不断攀登技能高峰的努力故事正在影响着更多人。

  操作精度要控制在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

  22岁的黄晓呈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荣获数控车项目金牌和中国国家最佳选手奖。

  世界大赛对于黄晓呈来说第一个难点是语言。习惯于用图纸表达零件语言的他,比赛拿到图纸时发现,有些内容是专业的英文术语表达,不能完全通过图纸语言理解。

  黄晓呈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通过图纸来读懂题目要求,而此次比赛有的内容需要掌握相关英文术语。犹豫过后,他只能求助现场翻译,耽误了不少时间。

  第二天比赛中,由于零件很薄,无法直接装夹,需要用赛场提供的两块毛坯加工一个夹具,然后再借助这个夹具装夹工件完成加工。这种加工方式有点出乎黄晓呈的意料,但是他马上稳住了心态,克服难点,其间有个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零件旋了出来,刮花了表面。

  “我平复了一下心情,不让情绪左右比赛,使错误率降到最低,提前几分钟完成比赛任务。”黄晓呈回忆,比赛最后一天是“模块三配合件”,自己继续保持好心态,细心谨慎。凭借着这一模块的出色发挥,他主观分仅被扣0.33分,拉开了与其他选手的分数,最终以高出第二名10多分的绝对优势夺得金牌。

  黄晓呈表示,大赛对专注度要求很高,比如操作精度要求控制在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左右。一个模块三四十个尺寸,都需要去控制检测。此外,比赛还要求选手要多动脑,善于思考,具有原创性,因为拿到图纸后,每个人的加工方法都不同,照搬别人的想法肯定不行,需要按着自己的思考和积累来。

  在数控车工的技术要求中,如何防止零件结构变形、材料内应力的释放、加工温度对精度的影响都是非常难以掌握的技术难点,克服每个难点都要坚持上百次的尝试和训练。

  高强度的备赛,从2017年年底就开始了,一年半的时间里,黄晓呈每天训练15个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这么高的练习量,仅靠兴趣已经支撑不了,是对成功的渴望和对赢得比赛的憧憬才让我一直坚持。”黄晓呈说。

  努力获得了回报。凭着金牌,黄晓呈成为一名学校老师,完成了梦想。

  喜欢动手、中考没有发挥好的他,在来到技校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他觉得操作数控机床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他还记得初入学校时,有一帮师兄穿着工装,胸口绣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看到他们训练时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样子,十分帅气,很羡慕。那时,我也想着有一天跟他们一样,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走出校门甚至国门,参加各种比赛。理想的种子,从此埋在心里。”

  拿了金牌,家人摆了五桌宴席庆祝

  今年20岁的肖星星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金牌。在来到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的第五年,他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

  别看年龄不大,他已经参加了两届世赛,准备了4年。

  对他来说,世界技能大赛最大的挑战是语言关。

  世赛题目是英文模板,用的两大编程软件界面是英文的,其中某器件的数据库是全英文的,现场翻译只能翻译试卷而不翻译软件。在缺乏此类教材的情况下,肖星星需要不断学习英语,提升本领。

  “我需要把所有器件材料的安装误差控制在2毫米。”肖星星说,比赛需要在一个高约2.4米、宽1.6米、两边长1.2米的木房子里,完成照明智能控制线路的设计与安装、三相动力控制线路(手动和自动)的设计与安装、装置测试故障维修等,跟人们印象中的家庭电工很像。

  “金牌为4年努力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我希望把世赛精神和技艺技能传递给学弟学妹,让他们也走技能成才之路。”肖星星说。

  他寄语同学:“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要脚踏实地,扎实掌握一门技术,坚持走技能报国的路线。”

  跟肖星星一批进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有一千多人,最后选拔参加比赛集训的有十几个人,多数人都就业了。

  “我的同学有去高铁站做维护的,也有进国企当技术人员的,待遇都不错。尽管没能参加世界大赛,但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去努力,一样可以活出精彩。”肖星星认为,国家很重视技能人才,工厂和企业也意识到需要招聘大量有素质的技能人才,才能做出好产品。因此,青年工人学好技术就会有就业好前景。

  他赛前高强度训练持续了一年多,每天练12个小时,早上6点就要起床,跑步1小时,做俯卧撑,练单杠,储备体能,因为比赛整个流程都需要站着加工材料。夏天每次训练完,就像蒸了一次桑拿,全身汗流浃背。

  “每天的训练紧张而充实,安装控制器件,设计桥架和管路,编程调试,工序繁琐复杂,完美作品的背后是对工艺细节的精益求精,只有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站在最高领奖台。”他说。

  中考成绩不理想,但老师发现他的动手能力强,就推荐到技校,家人当时很无奈。

  拿了金牌后,父母摆了五桌宴席,把亲戚、朋友、领导都找来了。态度的转变,让肖星星看到做技术人才,也能让家人骄傲自豪。

  他依然清楚记得获奖的当晚,当大屏幕上显示比赛项目,出现五星红旗时,他激动得往领奖台方向奔跑。“主持人把铜牌和银牌获得者名字念完后,奖台上剩下最高的一个位置。主持人公布结果后,我奔向领奖台,高举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分享喜悦。第一个想要分享的人是我的指导老师赖勋忠,在他的带领下,我才能勇夺金牌,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关心指导和支持。”

  身披国旗,站在领奖台上,深感自豪

  22岁的郑棋元来自云南技师学院。他先后参加三次世界技能大赛,两次入选国家集训队,夺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国首金。

  当他身披国旗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地接过奖牌时,他感到身后有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

  机器人比赛,选手需要根据赛题设计机器人,赛前把机器人零部件拆散,比赛时要组装调试好,并编程,完成比赛任务。

  郑棋元团队制作的机器人类似于一个叉车,可以识别抓取不同颜色的高尔夫球并运送到指定位置。裁判会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准确性以及时间快慢来打分。

  郑棋元在第二天的比赛中,第一轮出现了失误,少装配了两个零件,落后于韩国队1.2分左右。但他没慌乱,很快稳定情绪。

  第三天的比赛更惊险,第一轮开始打分的时候,机器人无故停在原地不动,接近一分钟之久,当时郑棋元以为程序出现错误。

  “心想完蛋了,围观者站满了四周,但是却出奇的安静,我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郑棋元说。

  不过,40多秒后机器人又开始正常运行了,在那一轮比赛结束的前一秒,他们擦边完成了测试,慢一秒就完成不了比赛。郑棋元最终以95.5分的总成绩夺冠。

  郑棋元参加了三届世界大赛,准备了6年。期间也想过放弃,特别是第二次参加大赛失利后,他还曾离开学校到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放不下世赛情结的他还是选择回来。

  此次国内选拔最后一站,在南京集训基地。郑棋元每天白天在基地训练,有时候到了晚上训练结束,时间不够用,就把机器人搬到酒店房间里,把床拼在一起,当作临时场地用,练习拆装、调试。

  在备战世赛最后冲刺的5个月里,郑棋元每天从早上八点训练到深夜凌晨两三点,节假日也不休息,反复钻研技术点,准备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参加比赛时,郑棋元患感冒咳嗽直到比赛结束都没好,但他靠着顽强不服输的意志取得了成功。

  获得金牌后,有企业提出3万元月薪想聘请他,但他选择了在学校担任移动机器人实操训练的老师,把技术传授给更多人。

  在郑棋元看来,即使中考失利,但选择技校,做一名技术工人一样可以成就人生,现在技校学生学习和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国家也对技术工人愈加重视,青年技能人才应该苦练本领,有恒心和毅力,能够直面困难和挫折,在岗位上实现价值。

【责任编辑:贾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