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春节 翻开家庭相册

里面保存的不仅是一家人的历史,也多少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年前,“微光”在新媒体平台发起征集活动,寻找记录时代、表达情感的老照片

发布时间:2019-02-20 05:57 来源:中青在线 

  1970年春天,重庆开县赵家镇开竹坪山的一个村庄,几名来自重庆沙坪坝区“老三届”(初中68、67、66届和高中68、67、66届)的下乡知青合影。我们这群当时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是重庆市的第一批下乡知青。1969年2月9日清晨,我们下乡的1000多人和送行的几千人混杂在一起,在大雾弥漫的重庆朝天门码头告别亲友。船离离靠靠了几次,快中午时才得以驶离码头。今年是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藕节节)

  1971年春节,大哥和大嫂结婚时回老家青岛拍摄的全家福。大哥从部队复员后去支援三线山东临清棉纺厂,难得回家一次。当时拍照片属于高消费,那天我们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戴着毛主席纪念章。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张老照片成了我回忆逝去亲人的钥匙。(亮剑)

  1983年6月1日,我从原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八五一〇农场中学毕业,当时这所中学的学生都是建设北大荒的转业官兵或知青的子女。1982年~1983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将高中改回三年制,我们是这所中学最后一届高二毕业的学生。(孔松)

  上世纪30年代,浙江杭州,年幼的父亲与表姐在家中合影。父亲1929年生于杭州一个书香门第,抗战时期爷爷奶奶因不肯为日本人做事而死,父亲和弟弟成为孤儿。1949年,父亲离开杭州,先后在绍兴、无锡、武汉学习工作。此后母亲在绍兴生下了我,又在我4岁时举家移居山东青岛。辗转多年,父亲终于在他喜欢的地方安下了家。(空谷幽兰)

  1985年,山东济南,从部队文工团二次转业的妈妈(左一)教市民跳当时流行的交谊舞。妈妈13岁参军当舞蹈演员,曾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2016年,73岁的妈妈突发脑梗导致半身不遂,但她依然热爱舞蹈,还会在病床上指导孙女跳舞。(郝鑫城)

  1990年,辽宁沈阳,刚刚大学毕业的母亲(左)在一家中港合资的服装厂工作,那时正好有个时装大赛,母亲便客串了一回模特,穿着设计师设计的服装在天台拍了几张“时装大片”。(斯琪)

  1981年,上海长风公园,回沪探亲的姥爷为睡着的小姨披上外套、打伞遮阳。1962年,姥爷到北京工作,远离上海的亲人。1981年国家出台了探亲假政策,姥爷才第一次与自己两岁的小侄女、我的小姨见上了面。现在姥爷学会了微信聊天,去年侄孙女在上海出生,他第一时间在手机上看到了孩子的照片。(宋欣然)

  1989年正月初四,爸妈结婚,邻居仗义地免费出了车,老爸很高兴,毕竟那时候不少出租车还只拉外国人。今年翻相册时,爸妈才记起已经结婚30年了,当年的伴娘伴郎后来相继出了国,邻居们也随着拆迁各奔东西。以前我总是不懂妈妈为什么那么喜欢拍照,现在终于有点明白了。(冬天)

  上世纪90年代初,妈妈背着年幼的我练琴。我妈从小喜欢音乐,但当时家庭条件不支持,生下我后便每天给我放音乐。抓周时她特意将电子琴放在我面前,我到底抓了什么她却不愿意说了。5岁时,妈妈给我报班学琴,我没能坚持下来。大概每个孩子的童年都会帮父母尝试几个他们的梦想吧。(大宝)

  1992年春末夏初,山东青岛,我们味精厂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到公园活动,中午大家带来面包、火腿、茶叶蛋和粽子野餐,最受欢迎的是一饭盒百搭菜——青尖椒拌疙瘩头咸菜丝。微风拂面,年轻人开大录音机的音量跳起了迪斯科,《路灯下的小姑娘》《吉米》等流行歌曲的旋律在空气中流动。(雨薇)

【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