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贵州毕节加强基层团建助力脱贫攻坚

让致富的“凤”飞回家乡

发布时间:2018-12-07 05:4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裴江文

  今年25岁的胡钧溥从贵州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了偏远贫困的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当起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如何让青年更多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是他到岗第一天就开始思考的问题。

  团结村地处乌蒙山腹地,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村里421户中有178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至今还有132户532人未脱贫。长久以来,外出务工成为这个小山村的年轻人最理想的“出路”,留在村寨里的大都是妇女、孩子和老人。

  胡钧溥揣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他发现外出务工见过世面的年轻人是团结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在村里一年能挣个三四万元,大部分青年将不会选择外出打工。

  守着大山,钱怎么挣?

  这样的问题同样摆在毕节市1797个乡镇、村居团组织面前,如何围绕2020年同步小康的中心工作,带领青年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干出点名堂,是毕节各级党组织对团组织的要求,也是青年对团组织的希望。

  团结村给出的一个答案是养蜜蜂。村子里生态环境好,产出的蜂蜜质量很高,当地村民一直有养殖土蜂的习惯,但大多不成规模,且技术相对落后,如果提高技术水平,再增加种植蜜源植物,不仅可以做成产业,还可以带动生态建设,一举两得。

  为了更深入了解养蜂产业,胡钧溥自费带上村里的养蜂能手外出考察学习,并邀请农业专家将新式养蜂的技术带回了村里。“有了产业带动,村里的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村子活起来了。”胡钧溥笑着说。

  看见村子有了一个个发展的“巢”,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跃跃欲试,胡钧溥感觉,致富的“凤”快要飞回村里了。

  近年来,毕节市坚持党建带团建,采取“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配强了县、乡、村三级团组织班子成员。目前全市除613名专职团干部外,还有19名挂职团干部和2586名兼职团干部,有力强化了工作力量。

  3年前,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兼职团委副书记张凌扔下在贵阳的广告公司回到猫场镇箐口村的老家,想带着村里的老百姓一起发展猕猴桃产业。张凌当年上大学的学费是村里人东拼西凑来的,他一直都有个帮助家乡脱贫致富的心愿。

  然而,张凌上来就被泼了盆冷水,“没有多少人相信我,没有人愿意跟着我一起干”。大多数村民认为种些能直接糊口的玉米、土豆,比这种填不饱肚子的猕猴桃来得实在。

  但张凌一直坚持着,靠着在贵阳创业攒下的积蓄,自己垫资100多万元先干了起来。渐渐地,见张凌发起的猕猴桃产业有了起色,周边的青年也行动起来。最初,20多户村民共拿出275亩土地试探性地种植猕猴桃,现在箐口村8个村民小组都建起了合作社,猕猴桃、蜜蜂、李子等产业正在覆盖到每家每户。

  如今,全村老少都在为种猕猴桃忙活着,每株猕猴桃都有专人管护,老乡走到哪里就把村里的猕猴桃推介到哪里。不仅如此,张凌还建立了专门负责产销的公司,由公司统筹合作社,合作社组织村民发展产业,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村民的积极性被激活了,乡亲们开始换了个活法。”张凌说。

  在毕节,许多易地扶贫搬迁点也活跃着像张凌这样的团干部的身影。很多搬迁到城镇的困难群众依托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安置地的承载能力,或从商或务工。针对这一情况,团金沙县委副书记王锡和小伙伴们一起,专门为贫困户开设了创业就业培训课堂,“贫困群众有了宜居的新房子,更要有稳定的新工作,否则搬得出、留不住。只有帮助每个搬迁户都尽可能找到就业机会,才能尽快脱离贫困”。

  目前,团毕节市委以志愿服务工作为依托,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立市级脱贫攻坚工作站10个,全市各级团组织建设脱贫攻坚青年工作站147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站43个。“不断加强的基层团组织让青年工作更精准,回流乡村的青年给脱贫奔小康注入了新的希望。”团毕节市委书记饶萍说。

【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