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核司令”程开甲逝世:曾“消失”20多年不发一篇论文

发布时间:2018-11-17 19:4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邱晨辉

  中青在线北京11月1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有关方面证实,11月17日上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直到离世,这位老科学家对很多人而言可能都还比较陌生。有人说,他可能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公开学术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个直观的数字是,在他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中,其发表论文数量为零。

  其实,在走上核武器研制之路之前,程开甲就已小有名气,其学术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出身名门,受过前沿的学术训练。

  1946年,程开甲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被称作“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M·玻恩的学生。玻恩共带过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4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桓武、程开甲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黄昆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玻恩身边的4年,程开甲结识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谔、缪勒、鲍威尔等科学巨匠。1948年,在苏黎世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师兄海森堡就学术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连大会主持人、著名物理学家泡利都无法裁判。

  让人意外的是,1963年,叱咤学术界的程开甲“消失”了。他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工作生活了20多年。

  此后,程开甲虽未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却参与缔造了一个核试验基地,成为我国核事业人才的摇篮之一,这里先后走出了10位院士、几十位技术将军,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近半个世纪后的2014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了这位曾主持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称作“核司令”的物理学家。

  走进程开甲的家,来访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里的主人,与现代物理学大师玻恩的弟子、海森堡的论战对手和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联系起来。

  这里陈设简单、质朴得令人难以置信。

  程老的家里有一块茶几大小的黑板,他喜欢在上面演算大课题。他的办公室里也放着一块黑板,后来搬了家,还专门在新居留一面墙装黑板,灵感迸发时,演算公式、分析方案,他都爱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这些学术结论,外界都很难看到,而是几乎毫无例外地书写在了中国核研试的阵地上。

  隐匿在历史洪流中的一个细节是,1944年,年仅26岁的程开甲写就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的论文,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亲自对其修改并送给物理学大家狄拉克,但狄拉克却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

  于是,论文便未发表。

  这也成为一件憾事,后来一位国外科学家做了类似实验,摘得1979年度诺贝尔奖。颇具戏剧色彩的是,这位科学家测得的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基本一致。

  这也被一些人解读为中国“核司令”与诺奖的“擦肩而过”。

  如今,程老走了,这些轶事还将继续流传。那些藏在岁月与使命里的点滴,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教育科学部

【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