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大学校园,你所不知道的95后

我的大四:半是忙碌半迷茫

发布时间:2018-11-12 07:4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豪 实习生 杜鹃 乔永祯

    “金九银十”的招聘旺季已经告一段落,一些应届生满意而归,但更多人却在经历这一“洗礼”后,仍没找到未来的方向。

    就读于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的林忆欣就是其中一员。最近,每天起床,她都会问自己3个问题:“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未来在哪里?”可眼看其他同学相继外出实习、参加秋招、报名考研,林忆欣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林忆欣的困惑不是个例。伴随毕业季的到来,一系列抉择接踵而至,催生了一种“半是忙碌半是迷茫 ”的大四现象。

    根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今年1月的调查,52.08%的受访者因毕业去向没有确定感到焦虑,纠结于读书深造还是直接工作。

    越忙越迷茫

    “就好像青春期的痘痘和爱情,逃不掉,避不开。”毕业后,有人这样回忆自己大四时的焦虑。

    但在林忆欣眼中,现实远不如比喻来得“甜蜜”。10月中旬,几次求职遇冷后,她临时加入考研大军,内心却认定这是一个无奈之举,“我们学校是三本,在就业市场没有竞争力,而舍友全都早出晚归在学习”。

    “要不放弃今年的求职、考研,将筹码全部押在明年的‘二战’上?”前两天,她再次“降低标准”,寻找一种暂时的逃避。

    与林忆欣相反,就读于河北大学的王梦涵则在考研报名前放弃了读书深造的想法。

    自从步入大四,身边的朋友不断传来保研成功的消息,班级群也即时公布签订三方协议的人数。种种因素叠加,让王梦涵产生了一种“悬在空中”的不安全感。再加上,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接连曝出缩减校招消息,加深了她的顾虑,本来对未来就很不确定的王梦涵打算背水一战。

    然而,求职没有想象中容易。不只是像林忆欣、王梦涵这样没有提早安排的毕业生一无所获,就连一些早早做好准备的人也进入一个迷茫的“怪圈”。

    从9月开始,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张奇就时常失眠。大学4年,他一直想成为一名媒体记者,此前也积累了相应的实习经验。

    可真正求职中,现实变得很复杂,“不仅要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还要考虑地域、薪资水平、发展前景”。短短一个多月,张奇已经在各大求职网站投递了40余份简历,但只收到9条回复,且没有与任何一家达成协议。

    “一下子感觉到了社会的现实、残酷。”几经挫败,让张奇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心情。

    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这些大四学生不知所措的同时,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一份来自猎聘网的“2018年1~10月全行业新增职位指数”显示,自9月中旬以来,全行业新增职位指数的确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10月底,该机构再次发布《2018年四季度招聘趋势调研报告》表明,环比第三季度,企业招聘计划呈下降趋势,企业的招聘需求开始放缓。

    与此同时,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1.45万余人,创10年来最低。

    求职相较往年更加艰难。此时,一边考研一边工作,成为不少2019届毕业生应对挑战的答案。

    “既想尽快独立,不要落在同龄人后面;又想考入理想高校,提升自己。”在备战考研的间隙,华东交通大学大四学生李锦成投递了很多简历,试图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这个95后看来,考研是一场豪赌,用一年时间去做一件不知结果的事有些冒险;找工作也并非十拿九稳。如果同时兼顾二者,或许会增加成功的概率。他时常安慰自己,“参加招聘是在积累经验,复习考研是在为二战准备。”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衡”心态的普遍性: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为238万人,其中往届考生107万人,有赶超应届考生的趋势。

    同样将筹码押在“二战”上的林忆欣也坦言,这就像是一个“挡箭牌”,让自己活在当下,走一步看一步。有时或许无奈,可一想到要再来一年,又瞬间没有了斗志。

    大四怎么办?

    “有人跟风考研,有人海投简历,有人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学期,北京化工大学就业中心指导老师任力宁同样感受到了大四学生的迷茫。

    面对这种矛盾,任力宁建议,毕业生多找朋友、家人进行沟通,在往届已经工作、考研的学长学姐身上寻求经验。“大四学生也可以适当使用MBTI职业性格测评、霍兰德职业测评等专业测评工具,更好地了解自己,树立合理的目标、预期。在尽可能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诚实面对一些已有劣势,凭借正确的职业规划、良好的发展动机、成熟的求职技巧,化解现在的茫然。”任力宁说。

    而在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心理学博士莫兴邦看来,这种迷茫,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家庭教育的弊端:父母喜欢为自己孩子做主,致使孩子缺乏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让他们在首次规划人生时,处于一种观望、徘徊的状态。而这时,由于知识结构老化等客观因素,父母已经很难为孩子作出恰当的决断。

    因此,他建议大学生提早行动,对自我能力进行鉴定,并在学习、实践中养成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文素养。以崇高的道德境界、良好的文化素质、过硬的适应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将转折期学习、就业、生活方式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情感问题、经济压力、角度冲突转化为前行动力。

    “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就要操心自己的未来,明确自己能做什么,明确以后生活靠自己,不能后知后觉。”莫兴邦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编辑:罗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