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人民需要我们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航迹”

——记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昆仑雄鹰大队”

发布时间:2018-11-01 05:5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郑天然

  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昆仑雄鹰大队”。卢炳广/摄

  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三大队的官兵特别关注新闻,从媒体上看到哪里出现了地震灾难、哪里发生了战事,他们都会本能地去搜查当地的资料,预设方案、设计航线。有时候出发命令还没来,大队官兵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出动。

  近些年来,这个被空军授予“昆仑雄鹰大队”荣誉称号的团队,执行过利比亚撤侨、马航MH370客机搜救、尼泊尔地震救援、赴韩接运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等重大任务,航迹遍布亚非欧32个国家。

  “只要有需要,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能飞到。”这是“昆仑雄鹰大队”所有官兵共同的理想与信念。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

  今年8月8日,“航空飞镖-2018”国际军事比赛赛场上空狂风呼啸,机场与靶场风速一度达到12米/秒。当天歼击机的飞行计划取消了,运输机飞行计划也一再推迟,参赛的三大队机组焦急等待着。

  “这样的天气,中国空军运输机能否起飞和空投?”机长马超收到了俄赛事组织者的询问。与队友简单商量过后,马超的回答很坚定:“飞!”

  滑向起飞线,松刹车、加油门、高度上升。16时整,飞机在陌生地域与复杂气象条件的双重压力下准时起飞。受风力影响,飞机很快出现低空颠簸,马超紧握驾驶杆,不断修正机体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需要完成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的“三无”空投。

  到达空投起点后,风速突然增大,领航员张惠敏紧盯雷达,分析实时风速,计划时间内,机舱大门缓缓打开。

  “投!”顷刻间,飞机重心猛地变化,机体剧烈晃动,马超紧握操纵杆保持机体平稳。看到货物按计划急速向投放点方向落去,他知道,这一投成功了!

  此时风力依然强劲,机组投放后立刻关舱门返航,马超一次次调整建立航线,减速、拉平、着陆……飞机稳稳降落,满分!

  这是“航空飞镖-2018”国际军事比赛的最后一个课目,机组凭借近乎完美的发挥摘得运输机组第一名。

  “当时就觉得老一辈飞行员多少天险都飞过来了,我们现在出征国际赛场,决不能给他们丢脸。”赛后马超回忆说。

  敢飞敢闯、敢为人先,是“昆仑雄鹰大队”的光荣传统。70岁的原三大队大队长时荣山回忆起当年去苏联接新飞机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

  那时,伊尔-76对他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新机型,所有的飞行经验只是3个月前特训期间的十几个起落试飞。驾驶飞机回到汉口机场上空,不足2000米的跑道与苏联的条件完全不同,如何降落成了一道难题。时荣山和机组成员不断地尝试,降落高度从15米调整到10米,他小心地逆风改变角度,最终将全新的伊尔-76飞机稳稳降落在祖国的土地上。

  随着伊尔-76飞机的入列,学习这一新机型的飞行员越来越多。按照当时的条件,每次改装后,飞行员都需要到俄罗斯去试飞模拟机。“太麻烦了,我应该有自己的模拟系统。”时荣山和战友们决心研制自己的飞行模拟训练系统。

  大队成立由飞行、领航等各专业骨干组成的科研团队,数次优化方案、进行数据监测、反复模拟飞行调试,大队所属机型多功能飞行模拟系统终于研制成功。这套系统不仅能够满足新员座舱实习,还能模拟国内数百个机场起降、国际多条航线飞行,满足了各项战训任务的需要。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如今,老一代飞行员敢飞、严谨的精神正在新一代飞行员身上传承。

  今年1月,鄂西某军用机场北风呼啸,寒意逼人。长机机长、三大队飞行员苏反修和机组按计划驾机升空。没多久就遇上云中降水、结冰,冰层很快覆盖上飞机挡风玻璃。苏反修双手紧握驾驶杆,警惕地观察着舱内仪表和舱外的情况。

  危险接踵而来,刚刚突破结冰险情,前方又出现雷雨天气。怎么办?机组战友的目光看向苏反修。此刻必须当机立断,苏反修下定决心“绕飞”。通报机组成员后,他将飞机降至云下,靠目视飞行。

  几十分钟后,飞机平安抵达武汉。走下战机,苏反修严肃的脸上才终于露出了笑容。

  “我们是中国空军,一定要把同胞接回家”

  2014年3月,马航MH370航班失联,举世震惊。看到新闻,三大队空中航行指令主任李圣和战友们一起,主动开始定方案、设计航线、整理装备,随时准备听令出征。3天后,他们接到命令,开始了为期42天的海上搜救行动。

  时间就是生命。李圣和机组战友每天最早进场,总是第一个起飞。在搜寻海域,每天的搜寻航迹都需要自己设计,李圣和战友们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加紧设计航线,随时优化调整。

  “当时我们飞得很低,是贴着云层飞的,为了是能看清海面。”李圣至今还记得,那时平均每天占场时间超过14个小时,任务期间眼睛紧盯着海面,累的时候感觉海水就在眼前,伸手就能碰到。

  几天后,机组将高度降低到200米,海面不稳定的风速增大了飞行难度,这是他们此前从来没有飞过的高度。

  “我们每天都想多搜寻一会儿,总是坚持到返程油量的极限再往回走。”李圣说,“虽然最后的结果很遗憾,但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新闻当预令,是三大队一贯的传统。2011年,利比亚时局动荡,战火一触即发。看到新闻后,三大队官兵立即开始搜集当地气象环境资料,随时准备出发。从接到预令到出动,不足24小时,三大队空中航行指令师刘树奎迅速设计出一条跨越6个时区、此前从未涉足的国际航线。

  参与撤侨行动的每个机组连续工作时间都在22个小时以上,最长的达到26个小时。飞机抵达利比亚机场时,战争爆发前的宁静让每一个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感到压抑。刘树奎说,这一次任务,记忆最深的不是飞行途中有多艰难,而是飞机落地时,看到受困同胞们充满希望的眼神。

  两天后,任务飞机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舱门打开时,接机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向舱门口涌去,有的受困同胞眼中含着激动的泪水。刘树奎站在舱门边,有人紧紧地拥抱他。41岁的中国水电二局工人冯克荣下飞机后长跪在地,久久亲吻着祖国的土地。

  “我们是中国空军,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接回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树奎哽咽了。

  利比亚撤侨行动,实现了空军运输机首次赴海外接运受困人员、首次跨越亚非大陆远程空运、首次大规模深入动乱国家腹地起降等多项历史性突破,也创造了伊尔-76飞机引进以来境外飞行航程最远、强度最大、飞经国家最多、环境最复杂等多项记录。

  如今,三大队已有300余人次赴30多个国家执行过多样化任务。“人民需要我们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航迹。”大队长王晓亮说。

  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王晓亮刚刚任务结束返回地面不足3小时,就架机重新升空,执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这一次,为了尽快抵达灾区,他们选择飞越喜马拉雅山脉。

  飞机飞过喜马拉雅山脉上空时正是拂晓,看着朝霞染红了天边,初升太阳的光芒洒向喜马拉雅雪山,王晓亮想起了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搭建起的“驼峰航线”。

  半个多世纪后,中国空军飞越世界屋脊,这一次,是为了把中国情谊传递给世界。

  大队官兵执行马航MH370航班搜救任务。沈玲/摄(资料照片)

  “中国军人,就是为祖国而飞”

  在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三大队所在团的军史馆中,珍藏着三大队官兵2016年执行赴韩空运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任务的照片。“用国之重器接国之英雄回家,这是我一生的荣幸。”马超说。

  “下降高度,准备着陆!”那次任务中,随着高度下降,飞机颠簸地越来越严重,机组不断修航迹、调姿态,最终稳稳降落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

  马超记得,第三天的交接仪式上,他和机组战友早早来到机场,列队肃立在机舱门边,等着韩国仪仗队员捧出志愿军先烈遗骸。“敬礼!”一声号令,所有人庄重行礼,但每一个人的手,都是颤抖的。

  礼兵手托志愿军烈士棺椁走来,泪水模糊了马超的视线。那一刻,他在心里说了一句:“英雄,我带您回家。”

  战机飞回东北上空,两架歼击机升空护航,马超看着编队飞过祖国领空,再一次红了眼睛。

  在三大队空中航行指令主任李圣看来,随着出国任务的逐年增多,三大队官兵的飞行航迹,就是国家走出去的“脚印”。

  今年,李圣赴俄罗斯执行出国任务,第一次过境哈萨克斯坦。往年,哈萨克斯坦不允许其他国家军机在其领空过境,想要去俄罗斯,只能绕道飞行。而这一次,中国空军首次降落在哈萨克斯坦的机场。

  观察周围环境,测试风速,做好降落前的各项准备,那一天的降落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李圣心里清楚,这次降落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他们才允许我们过境,这代表着我们两个国家是朋友。”李圣说,如今的出国任务中,他和战友都会格外注意自身形象、言行举止,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空军、代表着中国。

  “现在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任务就是训练,训练就是任务。”接受采访后第二天,李圣就又要出任务去了。“已经习惯了,但飞再多也不会烦,也飞不够,我们还要飞到更多的地方去——中国军人,就是为祖国而飞。”李圣目光坚定地说。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