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渝北制造有了神奇的“魔法”

发布时间:2018-10-24 15:2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田文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

    当顾客走进段记西服门店的“小黑屋”,只需3-5秒,就可匹配生成独一无二的专属3D模型,还可以远程自选服装款式、体验参与服装设计,并在15天内收到成衣。

    这间“小黑屋”,其实是3D人体数据测量机器,拥有56项国家专利,测出误差在0.01mm之内的90多项人体数据,随后组合成3D智能人体模型;再与大数据自动匹配,生成最适合的人体模型和试衣效果。

    “打印”出模型后,顾客可以窝在自家沙发上,通过APP自主选择喜欢的面料、款式、口袋,参与服装的设计,直至纽扣的样式和颜色……

    就这样,依托智能化和大数据,这家1980年创建的公司实现了对传统制衣业的改造升级,年产值上亿元。智能化的控制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整体生产力提升了30%以上。

    消费者的体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每件衣服都是“私人定制”,没有了身材差异带来的穿衣效果不佳的苦恼。

    在段记公司总部所在的重庆市渝北区,类似的大数据驱动的产业升级故事比比皆是。渝北作为重庆工业经济第一大区,正由“制造”健步迈向“智造”。

    传统产业的智能化魔法:

    机器人干货,工人只需上下料

    多年来,重庆把持着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地位,同时稳居中国汽车产量第一阵营。而渝北区的汽车、笔电产量均占全市的一半。

    而今,渝北区的这些优势产业,有了神奇的“魔法”。今年1-8月,渝北区新能源整车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96%,占重庆市的70%。智能网联汽车产量也稳步增加,长安福特、长安汽车大部分新车型具有网联和辅助驾驶功能。

    “魔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借助批量的数字化生产线和数字车间的助推,让企业实现智能蝶变。

    最直观的一个案例是,机器人让一家传统车企彻底改头换面。去年底,国内首条集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于一体的轿车前、后副车架柔性生产线,在渝北区重庆驰骋轻型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投产。

    在这条生产线上,包含了立体库、AGV系统、单双臂机器人站、激光检测系统、激光打标系统、自然时效平台、后轴铣端面系统、自动压衬套系统和MES系统等全自动系统。

    在这条生产线上,30余台可自动旋转360度的机器人有序运转,其精确焊接比人工焊接的质量更有保障;它们能完成从片件组焊、总成组焊到精加工、总装、打包等一系列工序,工人只需负责上下料和品质确认。

    “这条智能化生产线投入使用后,为我们节约了八成的人工,这条生产线上的工人,从原来的4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60多人。”公司董事长戚守柱说,同时,质量合格率提升了30%,产能还提高了3倍。

    变化背后,是渝北区构建起的千亿级智能终端全产业链,每年的投入数以亿计,支持企业采用“互联网+”“智能化”“数字化”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

    由此,在渝北这片土地上,生成了众多“姓智”的产品。

    在这里,有具备穿墙功能的Walabot墙体透视,将其与手机连接并放在墙面上,遇到钢管,手机上会显示紫色条;遇到木棍会显示橙色条。有了它,工程改造、家装翻修更为方便,消防员在救援中也可及时发现伤员位置。

    在这里,有“刷牙老师”Xrush,和儿童牙刷结合后,采集孩子刷牙的数据,得出可视化报告,帮助父母掌握孩子每天刷牙次数、时长、轨迹及效果,及时发现孩子的口腔健康隐患。

    在这里,有绿色智能种植系统“小青”。在一个绿色箱子里,即使没有阳光和土壤,也能种植蔬菜,拥有“半亩菜园”。无论在家里、教室或者商场,孩子们都能感受播种、浇水、植物发芽的乐趣。

    倾力打造智能化“朋友圈”

    “永不独行”,全产业链条的玩家群“芯”荟萃

    推进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之一。在这个领域,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对于渝北区内的“智造”玩家来说,“永远不会独行”,这里有着多方联动、点面结合、有机联系的“创新生态圈”。

    在渝北,设置了多个专业园区,各具特色,分工也各有侧重,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重点围绕大数据、智能化引入项目和专业人才。有了产业集群,构建好了“智造”行业“朋友圈”,渝北区充分当好“红娘”,引导企业与研究机构等相关主体进行合作,同时依托于企业孵化器运作,带动集群内的企业群体性进步,产生群体效能,实现共赢。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成功引进ARM、物奇科技等一批知名科技创新公司落户运营,初步构建起了创新产业体系。目前,正在朝建设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谷的目标迈进。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内诞生不到一年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便是“基于全产业链的集群发展”的样本。

    首先,搭建好IP库、EDA工具、样机制造、培训、孵化咨询、基金等6大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国内外芯片设计翘楚落户。今年8月22日,园区一举签下摩尔精英、钜芯、协同光电、创新维度、欣博电子5个集成电路项目。加上前期已经入驻的颐然生物、渝沪芯、等芯片科技公司,不到一年时间,产业园便群“芯”闪烁,成为一个智能化的“芯”谷。

    在这里,有英国的ARM公司(全世界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采用其架构)等龙头企业,有物奇科技(物联网、通信芯片)、钜芯(双目视觉芯片)、协同创新光电(功率器件)、线易科技(隔离器件)、新微科技等致力于不同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还有安创空间、摩尔精英、安芯教育等专业孵化器及人才培养机构,以及鸿盛等封装测试企业,由此,一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完整“朋友圈”形成了闭环。

    有了完整的生态圈,形成集群规模、产生链式反应。“芯”星之火,有望形成燎原之势。

    打造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的“阳光和土壤”

    渝北之所以能完成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建设,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里提供了最适合的阳光和土壤。

    在政策引领上,渝北出台了“创新52条”,每年整合财政资金3亿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可量化支持,尽可能提高享受政策的便捷度,同时降低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在项目引进上,渝北推行全价值链“垂直整合”等招商引资模式,重点引进有潜力、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形成新产能、新集群。

    对于政府来说,可以见投资、见技术、见税收、见数据;对于企业来说,能得到优先供应的土地等资源,还可能得到奖励、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更重要的是,能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圈”。

    在配套服务上,渝北区搭建了各类创新支撑平台、开发共享平台、科技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完成了单个企业需要做却做不了的事情,让区内的企业都能受益。

    比如在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就建设了智能样机生产平台、全套3D打印平台等十大开放共享平台,推广了平台会员制度,为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创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在资金支持上,渝北推动财政资金“拨改投”“拨改贷”“拨改保”改革,发展壮大“种子、天使、风险”投资基金和知识产权信用价值担保基金,对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无息贷款和融资担保,形成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的资金链条。

    渝北区通过上级专项资金和每年2亿元的区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存量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2015-2017年,累计申报国家和市级技术改造类扶持项目18个、共获得补助资金2000余万元;申报区级技改扶持项目67个、“两化融合”项目13个,获得补助资金近8000万元。2017年,支持了20家企业实施20个重大技改项目,拉动社会投资约5亿元。

    对于高端智能产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渝北建立产业专利联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同时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营造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

    更多的创举,让渝北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建设助力。

    渝北区构建起股权投资体系,在全市率先建成科技“种子、天使、风险”三大投资基金30.73亿元;建立了规模3亿元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信用担保基金,推动企业基于知识信用价值的增信改革;加强上市辅导,推动科技型企业开展合法众筹募资。目前,已经孵化培育企业在市OTC科创板挂牌27家、成长板32家。

    渝北在全市率先试点电子科技创新券平台,鼓励企业向创新平台、科技服务机构购买专业化服务。目前,接券机构达到80家,申领企业达到509家,申领电子代金券面值达7275万元。

    而人才,则是该项建设的“牛鼻子”。

    渝北推出“临空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产业人才计划,计划到2020年,围绕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十大前沿科技,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新型编程工具开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引进1000名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大数据智能化领域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

    渝北区还打造仙桃大数据与物联网职业培训学院。仙桃数据谷公司牵头,依托国家信息中心、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建筑面积超14万平方面的开放型人才教育基地,培养一批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到2020年,培养大数据智能化技能型人才1万名以上。

经济部编辑
【编辑:张曼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