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缓和医疗 让每个生命有尊严地离开

发布时间:2018-10-23 23:1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陈卓琼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陈卓琼)“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尽量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近日,在2018缓和医疗(安宁疗护)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韩启德如是说。

    这是我国连续第三年为“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700余位缓和医疗专家和各界人士到会交流,并为中国缓和医疗的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是现代安宁疗护运动创始人——西西里·桑德斯诞辰100周年,本届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的主题“缓和医疗,我最重要”正是出自于她的经典名言:“因为你就是你,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你都最重要(You matter because you are you and you matter until the end of your life)。”它旨在提醒所有人倾听和关注患者的诉求,追求“死亡的质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韩启德

    缓和医疗也称“安宁疗护”是一种提供给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面对危机能力的系统方法。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自然来临。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尊重、符合并实现患者的意愿,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在早期缓和医疗集中于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痛苦,但随着医学体系的发展,所有慢性终末期疾病患者均已成为缓和医疗的照护对象。

    2015年年底,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一项《全球死亡质量排名报告》,关注世界各国缓和医疗的实施情况。结果显示,在80个国家及地区中,英国排名第一,随后是澳大利亚、爱尔兰、比利时等国,中国大陆地区则排名第71位。

    “人们平时多关注婴儿的啼哭,但对逝者的关怀却不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长任国荃首先代表解放军总医院向从事缓和医疗这项伟大事业的医护人员致敬,向需要缓和医疗的患者表示问候。“面对生命最后的阶段,如何让患者更有尊严,生活更有质量呢?”任国荃说,这不仅是医疗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社会责任,要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充满希望和情感。

    会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秋俭的阐述让与会人员对“安宁疗护”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认为“医疗”比“医学”更具体,“疗护”比“医疗”更好,因为这突出了缓和医疗中护理的重要性,而“宁”字有“缓和、宁养、安详、安静临终”之意。

    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赵可式是台湾地区缓和医疗的开拓者,她选择在40岁时出国留学,把安宁疗护的概念与方法带回台湾,通过35年的时间将安宁疗护推行到全台湾所有的三甲医院。她的报告《安宁疗护的四路并进——服务、教育、政策与法律、本土化研究》系统地分享了台湾缓和医疗建设的经验。对于“服务”,赵可式强调,缓和医疗只有直接服务患者,让患方有了善生、善终、善别的体验,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推广。

    演讲嘉宾

    为什么首先选择在三甲医院推广呢?面对记者的提问,赵可式说,“只有三甲医院才能教育下一代医学生,所以台湾的三甲医院设置规范中加入了建立安宁疗护服务的明确规定。”

    “世界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建立与年龄相协调的缓和医疗将是未来的社会需求。人们活得更久了,我们的健康和社会保健服务必须与年龄相协调。”Jan Nobel教授来自缓和医疗的发源地——伦敦圣克里斯托弗宁养院,她指出,建立与年龄相协调的缓和医疗的重要原则包括:保持老年患者的一贯性、维系老年人的人格、不断适应和平衡功能丧失的状况、建立老年患者赖以生存的社交网络和社区。

    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教授李小梅看来,在缓和医疗的临床实践中,缓和医疗全程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告知坏消息”,因为告知坏消息面临“伦理”和“法律”的冲突。“从伦理角度出发应该告知患者坏消息,但从法律来讲《执业医师法》有明确规定,应“避免不良后果”,这就增加了告知坏消息的难度。”李小梅说。

    “我们常常谈论如何避免过度治疗,但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还应注意避免治疗不足。许多治疗药物的进展已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都可能使患者利益受损,应学会权衡。”李小梅呼吁,建立多学科团队进行高质量的缓和医疗。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癌症死亡率高居不下的现实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全人”照护需求,社会工作正日益成为缓和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社工部主任刘芳指出,社工和义工是社会工作的参与者,他们通过个体照护、组织小组活动及社区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工作地点包括实施缓和医疗的家庭、社区、医院和机构,是缓和医疗团队的重要一员。“社工以“助人自助”的原则来满足患方身、心、社、灵全方位的要求。”刘芳期望,未来安宁疗护社会工作的发展,能使我们“哭着来,含笑而去……”

    事实上,“缓和医疗”在我国尚属“新事物”依然缺乏群众基础,要让大众广泛接受往往需要一个过程。针对目前缓和医疗的现实困境,韩启德建议,中国缓和医疗的发展需要加强生命与死亡教育的推广及个性治疗,促进生前预嘱的法律效力和ICU病房的规范化,此外还要大力支持安宁疗护进入医疗系统,加强示范点的建设,“要支持安宁疗护共同体建设,促进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韩启德说。

    希望将来生前预嘱能够逐步推广到临床,每一位医生在和临终患者知情沟通时都能够问:你是否签署生前预嘱了呢?会上国务院参事邓小虹向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副司长莫丽霞表达了心中的愿望。

    “这是一项事业,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我们会更积极地去推动它的发展。”莫丽霞承诺。

    此次活动由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联合主办。

健康中国
【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