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创客情怀:创收+担当

发布时间:2018-10-15 06:2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温维娜 曾宪旭

    “我希望我的项目能够盈利的同时,也可以真正解决目前生活中存在的问题。”10月10日~14日,在“创青春”全国赛的赛场上,来自新疆的90后参赛选手孙少博在自己的展位前,向围观的评委侃侃而谈自己带来的研究项目——绿色环保高级溶解浆研发和推广。镇定的表情下,他的双手却紧握成拳。

  “你们这个项目很好,解决了一项国家级难题。”直到展位前的评委说出这样一句话,孙少博的拳头才慢慢松开。人潮散去,他向记者坦言,这是他们的项目第一次被看好。

  记者发现,新时代下,青年创业者要创收,却也讲究情怀。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创立的产业呼啸过后,带走效益,却徒留一地鸡毛。他们反而更期待在创收的同时,肩负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生活难题提供创业灵感

  2016年,孙少博想做一个棉纺织加工厂,主要加工被褥和网套。在筹备加工厂的过程中,孙少博发现,棉花的废料处理渠道十分单一:要么用来榨棉籽油,但是这种油的质量不好,销量也不高,且榨油的废料还要经过溶解浆工厂处理;要么就是将棉花废料完全送到溶解浆工厂处理。

  “称为‘黑液’的污水”“方圆十公里内就能闻到恶臭的气味”,这是孙少博对传统溶解浆工厂最深的印象。“我亲眼看到传统工厂造成的污染有多大,不想让自己生活的环境变成这样脏兮兮的。”孙少博坦言,是生活中所发现的问题给了他创业的最初灵感。

  离孙少博的展位不远处,两个来自清华大学的男生所处的展位前摆放着铜粉、铝粉、石墨等几样大家不太熟知的化学物质,但他们的研究项目却与如今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所研究的项目是新能源汽车中锂电池的绿色高效回收。

  3年前,李旭辉研究生毕业,正值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他们为之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中的锂电池使用3~5年之后就要退役”的现状感到担忧。他们了解到,锂电池中的许多贵重金属是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中提取出来的。“新能源汽车退役下来的锂电池,如果没有很好的渠道和技术回收,那既不环保,也不经济。”

  李旭辉和伙伴们从自己所学专业角度分析,这可能是一个未来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一群理工科研究生在清华园组成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研究团队。

  确定方向很容易,但让项目落地的路途却不是一帆风顺的。项目落地需要大型设备,但由于国内符合他们要求的设备比较少,可参考的东西并不多,他们只能自绘图纸,跑到山东淄博、浙江温州等地,挨个上门拜访制造厂家,希望定制生产设备。

  “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将锂电池的原料回收率提高到90%以上。”创业的过程虽然艰难,但研究团队的成员都认为这是个对社会有意义的项目,一直坚持不曾放弃。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到内蒙古和福建,当地政府十分肯定这项研究,并帮助研究团队在当地搭建回收基地,推动项目落地发展。

  创业也要扛起责任的大旗

  在“创青春”大赛全国赛商工成长组的展位中,一个身穿蓝印花布衣服的女生拿着一块和身上衣服同等材质的布料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项目——国家级非遗邵阳蓝印花布保护性生产基地。她在创业的过程中扛起了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旗。

  在罗沙沙的儿时记忆里,家里床上铺的,母亲身上穿的,都是蓝印花布;老街、作坊,她耳濡目染的都是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2013年,罗沙沙的母亲受政策吸引回乡,做起了保护与传承蓝印花布非遗文化的行当。“你也回来帮我吧。”在母亲的感召下,罗沙沙也回家,继承邵阳蓝印花布事业。“创业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蓝印花布的技艺。”罗沙沙舍不得自己从小生活的一部分就这么失传。

  因有在国外留学和学习艺术设计的经历,罗沙沙在传承蓝印花布的过程中,向跨界设计和扩展外贸两方面努力。为了让大家觉得蓝印花布更亲近,罗沙沙通过设计开发,批量生产出衣帽、绣扇、围巾、手包、窗帘、台布、笔袋等上百种消费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产品。

  曾经的在外求学经验让罗沙沙知道外国人其实十分欣赏中国传统艺术。2016年,罗沙沙带上蓝印花布到艺术之都——巴黎开拓市场,并借鉴学习国际时尚元素。她带来的蓝印花布产品得到巴黎的世界级商场“老佛爷”的青睐,主动与罗沙沙签订了一年两次的采购协议。

  海水稻、盐碱地种植、健康大米……在现代农业初创组的展位区,王世超的“海红香米”项目也聚集了评委们关注的目光。

  2017年,王世超偶然间了解到母校——广东海洋大学一直在做耐盐水稻的研究。他知道,广东省盐碱地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盐碱地种植出区别于传统大米的营养大米,那么对于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他创立了广东青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母校耐盐水稻研究团队合作,利用电商和互联网的方式帮助推广海水稻。

  除了响应国家发展要求推广种植海水稻,王世超还主动承担了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社会责任。在推广海水稻种植的过程中,王世超通过培训的方式,教给湛江市附近贫困户和普通农户种植海水稻的方法,帮助他们增产增收。“现在每亩地一个种植季度可以为农户增收800元到1000元。”王世超说。

  实现双赢,我们在行动

  要创收也要承担责任,在“创青春”的赛场上,不少人主动承担起了精准扶贫的社会责任,罗沙沙就是其中之一。罗沙沙所制作的蓝印花布需要野生板蓝根作为原料之一。蓝印花布的扩销,需要大量种植原材料。如何解决人手问题?罗沙沙注意到村子中有很多妇女老人生活不是很富裕,在家中也没什么活儿干,她想,为什么不为这些人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呢?

  于是,她通过培训教授给村民种植板蓝根的方法,带动当地数百名妇女就业。“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在罗沙沙看来,企业需要创收,但同时也要肩负社会责任。渐渐地,罗沙沙与村民打成了一片。一些没有种植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家休息时,也会用蓝印花布做一些小手工艺品。

  一次,村里的一位老人自己用花布绣了鞋垫,让自己的媳妇交给罗沙沙,询问这样的东西可不可以生产。“互惠互利的过程中,也打开了我创业的思路。”罗沙沙欣喜于这种变化。

  同样为“双赢”感到欣喜的还有来自浙江湖州的李澳伦。“我们致力于解决中国的水环境问题,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在改变中前行。”这是李澳伦创业的初衷。

  而除了勇担责任的环保卫士,李澳伦还有另一个角色,在“创青春”大赛现代农业初创组中,李澳伦是“基于基因改良水生植被的水体修复技术”参赛项目的负责人。从概念到技术研发,李澳伦的团队酝酿了将近两年。“人人都是微河长”,这是李澳伦项目的口号。

  “我们的水体修复技术服务费用相对较低,不会造成污染物的转移和扩散,而且可应用的水域也十分的广泛。”李澳伦告诉记者,水体环境的修复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团队通过培育基因改良的水生植被,逐步建立微生物体系,消解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重塑水体的生态系统。

  目前,李澳伦的团队正在不断寻求与环保单位和地方政府合作。“公司在年初成立,不到一年,今年的6月份到8月份之间就获得了100万元的盈利,现在还获得了“创青春”大赛的优胜奖,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李澳伦对记者说,环保创业让团队在环保责任和经济收益的双赢中获得了更多的价值感。

  苏炳清是此次比赛的评委。在他看来,具备可投资价值的项目不仅要具有可复制性、能创收,也要具有社会意义,企业应该对地区甚至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