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资讯
APP下载

如何塑造文化身份,从200多个城市寻找答案

发布时间:2018-09-18 18:2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许莹琪 蒋肖斌

    中青在线讯(实习生 许莹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为什么欧洲的古建筑远比中国的“长寿”?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因为石头比木头结实”,《时光之魅: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一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为著此书,作者何晓昕博士与罗隽博士走访了200多个城市,调研了500多处历史建筑和近现代建筑,查阅了涉及4种语言的200余本参考文献,绘制了近200幅示意图。这样一部书稿让三联书店的编辑们“不敢轻易放过”,经过两年的反复核对才得以出版。

    9月16日下午,主题为“千城万面之美: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的新书发布会于北京举办。为什么中国的城镇建设呈现出“千城一面、乱象丛生”的局面?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路在何方?建筑界和文博领域的资深专家的发言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观众,现场座位很快供不应求,不少人站着听完了两个半小时的发布会。

    保护历史建筑和城镇绝不仅是个“技术活儿”,在罗隽看来,欧洲的城镇建设成果最大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价值观层面。具体而言,就是对建筑和城镇背后的人文意涵的体认。“一个城市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塑造它的文化身份”,欧洲城镇“千城千面”的秘诀就在于此。

    一座承载圣女传说的教堂的修复,带动了整个法国Vezelsy小镇的复兴,人文主义精神从一座面向大众、挑战皇权的博物馆蔓延到整个柏林,是建筑师给城镇注入了灵魂。罗隽开出了“就地城镇化”的药方:“以历史文化,我们城镇的遗产为依托,去进行更新、改造和开发。”

    该以怎样的尺度衡量历史建筑的价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院士提出,欧洲也不乏历史建筑被拆毁的实例,东德的共和宫便是一个。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故宫内的近现代建筑,“是留还是不留,是作为时代的痕迹,还是完全拆掉?我们过去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什么旧世界应该破坏,怎么建设新世界? ”

    就像马国馨所说,对历史建筑价值的判断标准,比文物保护原则复杂,“作为建筑师,作为遗产保护学家,作为理论家,我们更多面临的问题,恐怕还是要从理想主义者转变为现实主义者,背后向善、向爱、向美的保护和利用原则,是守护千城万面之美的关键”。

【编辑:杨海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