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资讯
APP下载

散文体京味儿话剧《白鹭归来》讲北京大运河故事

发布时间:2018-09-13 18:3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袁瑞

    中青在线北京9月13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袁瑞)9月11日至13日,由北京市朝阳区文联出品,作家红孩围绕北京一城三带大运河之萧太后河创作的中国首部散文话剧《白鹭归来》,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剧院公演。该剧借助多媒体手段,融合京剧等艺术表现形式,以“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呼吁人们传承历史文化,关注首都发展。

    北京有条著名的河,它的名字叫萧太后河,此河距今已有约1100年历史。由于那时北京属于辽国境地,辽人对历史记录有限,对萧太后和萧太后河的记录也很少,因此当代人对萧太后河的了解就更为稀少。如何让萧太后河在人们心中活起来,只有通过文学艺术去表现。

    作家红孩利用散文的创作手法撰写的散文话剧《白鹭归来》,回首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剧中以一个“海归”女学生的视角,围绕建设改造、拆迁、劳动力安置等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及对知青林、金牛塑像等文化地标的保护,展现北京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而白鹭则是一种象征,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唤,也是对海外游子回国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呼唤,这是人心所向,也是时代所向。

    记者了解到,《白鹭归来》从策划、采风、剧本创编、舞台排练到正式首演,历时一年多时间。在剧本创作初期,为了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主创团队多次赴大运河沿线进行采风,邀请历史学者和民俗专家与创作团队开展交流研讨,从初稿到定稿,数易其稿,力求全剧故事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紧凑,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本剧的亮点还在于塑造了新农民形象。剧中以老支书为代表的农民,除了说河、论河、爱河、爱家乡、拆迁、劳动力安置的问题,更多的是出于对知青林、金牛塑像等文化地标的保护,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乡愁的一种阐释。显然,这是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呼唤,也昭示着社会主要矛盾由向物质生活看齐而转向对精神生活的提升与渴望。新的时代,必然会产生新农村新农民。

【编辑:张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