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在中国8年,我选择继续留在这里”

发布时间:2018-09-05 10:5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刘宇捷 董碧水

  实习生 刘宇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碧水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往合作迅速扩大,很多中国人前往非洲工作生活。同时,也有不少的非洲人来到中国。来自喀麦隆的罗德里格就是其中一位,8年前,他来到中国,就一直留在这里。

  罗德里格与中国的缘分起源于早年对中国“功夫”的热爱。“4岁时,看到了李小龙、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片,他们腾空飞跃、招式奇幻,一下子吸引了我。”罗德里格说,想像和李小龙一样天下无敌,像李连杰演的张三丰一样,做到与天合一。

  在那时的罗德里格看来,中国是个武术大国,中国人都会武术。于是他暗下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要去中国习武。

  来中国之前,罗德里格已经开始在喀麦隆做“中国武术推广”项目。在截拳道俱乐部练了3年之后,他到喀麦隆的首都雅温得自创俱乐部并开始授徒传艺。中国是“太极”、“截拳道”的发源地,“我想学好武术,就必须去中国。”

  2011年,罗德里格来到中国,在浙江师范大学念汉语国际教育。自从开始学习汉语,并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最高级),罗德里格感受到的中国文化就有了本质的转变,他开始了解现代的中国社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试图用“武术”敲开中非文化交流之门。

  罗德里格说,中国武术所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哲理,为人处世之道。他特别喜欢中国文化里对“武”字的解读——把“武”拆开来看,就是“止戈”。“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胜。中国文化是有智慧的,我为这种魅力着迷。”

  2015年,罗德里格到上海体育学院,研究“武术影视的非洲传播”。“后来发现,武术不是我一开始想象的样子,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会武术。”不过,罗德里格在了解中国武术的过程中看到了更多的机遇——中非合作给非洲带来的机遇。

  “这些年,看到中国社会对非洲的包容在一步步加强。”他说,以前,也有很多非洲人来到中国,但结束学业或生意项目结束后,大多会返回非洲。“现在,很多人却想留下来。”

  早期来中国的非洲人很难适应陌生文化,政策上也没有足够的保障。如今,非洲人在中国的生活变得容易多了。“这种包容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在生活中。”

  罗德里格提起他的一位非洲朋友,娶了一位中国姑娘。如何看中非联姻?他觉得这是中国社会慢慢接纳非洲人的一种方式,也是中非文化交流的另一种形式。

  在上海体育学院读完博士后,罗德里格再回浙师大,在非洲研究院工作。他说,在中非加强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和非洲都产生了认知彼此的需要,需要对两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对快速发展的中非关系,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我是一个非洲人,我会中文,我在中国8年。在这里,我可以为中非文化交流做出更多贡献。”这是他留下来的另一个原因。

  张勇是非洲影视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是记录片《我从非洲来》的总导演。罗德里格是非洲影视研究中心的秘书长,碰到有困惑的地方,他就会问罗德里格。“我会告诉他,哪一部分可以,哪一部分不合适。既然是讲非洲人在中国的故事,那就需要有中、非两种视角去解读。”

  此外,罗德里格还在喀麦隆创立了非洲文化研究中心,帮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中国的太极拳、少林拳等在喀麦隆很流行,很多人想来中国习得“真正的武术”,“我就会告诉他们我的经验和我对中国的理解。”

  “从前,是兴趣吸引我来到中国。现在,是中国的发展,前进的姿态吸引我留下来。”罗格里德表示,处在“进阶”的状态的中国,处处蕴含了机遇。

  罗格里德所在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是国内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设有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非洲经济与贸易、非洲教育、非洲历史与文化四个研究所,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8人,致力于非洲文明的学术研究、非洲文化的知识普及。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表示,非洲研究院见证了中非关系的全方位提升。

  近几年,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编辑出版了非洲研究文库图书与《非洲研究年鉴》,拍摄中非关系纪实片《我从非洲来》、《重走坦赞铁路》、非洲自然与艺术专题片等。

  浙江师范大学建有国内高校首个非洲博物馆,馆内收藏了500余件非洲艺术品,包括非洲乐器、武器、农具、木雕、服饰及各种生活用品等。

  看完中非合作论坛直播,罗德里格深有感触。他说,中非命运共同体,不仅讲立意,更要讲梦想、讲感情,讲对未来的期望。“我怀着对中国武术的梦想来到中国,爱上中国,最后选择留在中国。我对中国有期待,有爱。”

经济部
【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