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北极圈内“冰火两重天” 气候情况复杂多变

发布时间:2018-08-11 11:1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路涛 郭佳立

    编者按

    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踏上前往北极的征程。未来两个多月,他们将在极地探索未知奥秘,孵化奇思妙想。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开设“逐梦北极青春行,海洋强国有我在”专栏,联合《中国海洋报》全程报道。

    中国青年报、中国海洋报联合报道

    中国海洋报记者 路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郭佳立

    一边是北极圈内局部地区极端异常高温,影响着全球的气温变化;一边是北冰洋上冷若冰霜,保持着北极原始的温度。两种温度像是坐上了跷跷板,共同演绎着复杂多变的北极气候系统,而这一系统直接影响着位于北半球的我国。  

    未来,北极气候变化对全球的气候、环境还将带来哪些影响,目前仍未可知。为摸清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脉搏,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国科学考察队9次来到这里,开展考察,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2015夏北极海冰面积为史上第四低值)

    北极圈内“冰火两重天”

    7月的高温炙烤着北极圈内的局部地区,此时,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船正行进在北冰洋,穿行在冰川间。进入浮冰区以来的这些天,“雪龙”船上气象观测显示,气温每天低至零下4摄氏度,浮冰密集度在0-80%之间,寒风让队员们纷纷裹紧了棉服。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魏泽勋说,从气温和冰情来看,我们所在的北冰洋考察区域和往年一样,没有明显异常。“北极圈内的这次极端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北欧地区,并没有对我们所在的考察区域带来直接影响。”魏泽勋认为,气温反差如此鲜明,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北极地区气候系统的复杂和多变。

    (冰川加速融化 北极熊被迫长途跋涉觅食)

    有研究资料表明,最近30年,北极地区出现了气候变暖、海冰减少、海洋酸化等问题。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数据显示,2018年2月25日,北极中心区域温度达到2摄氏度,比正常气温高出30摄氏度,如此极端的暖流入侵现象过去十分罕见。今年7月,北极圈内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30摄氏度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北极的气候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全球变暖现象在北极被放大,海冰的快速减退导致海洋吸收的热量增加、冻结的时间延后,从而影响着秋冬季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牵动着局地气候系统。北极海冰消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北极气候变化研究对预测我国气候变化、北极航道开发利用等具有指导意义。因此,魏泽勋认为,应抓紧研究、深入探讨北极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过程及其机制。

    (全球变暖恶果显现 北极熊被困浮冰在海上漂流)

    北极观、监测能力仍显薄弱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对北极的探索,已先后完成了8次北极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海洋观测数据,为研究大气、海冰、海洋的变化提供了基础。

    太平洋扇区是夏季北极海冰减退最为严重的区域。作为热量的主要来源,太平洋海水对北极海冰、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国历次北极科学考察都将这一区域作为了重点调查的海区。

    2017年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首次在这一海区开展了业务化观测试点工作,布放了两套锚碇潜标,本次考察中,科考队将它们成功回收,获取了长达一年的温度、盐度、海流等海洋环境观测数据。但是,魏泽勋告诉我们,北极气候系统复杂多变,仅靠一两个站点一年的连续观测还远远不够。“虽然我国在北极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关业务化观测工作,但是,观测、调查基础很薄弱,还处于起步阶段。”

    高纬度地区,尤其是南北两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虽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相较于热带和其他海区而言,人们的关注度仍显不足。同时,极地环境恶劣,海洋调查观测非常困难,这也导致对两极的长期连续观测、监测能力显得还很薄弱。

    在北极地区开展海洋和气候观测,尤其是进行常态化调查,在魏泽勋看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要想摸清北极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脾气,掌握它的秉性,把准它的脉搏,就需要在这一区域开展全面的、长期连续的调查、观测和监测工作。”

    本次北极科学考察,进一步拓展了业务化监测工作的范畴。在去年布放锚碇潜标的位置,本次考察队又重新布放了两套潜标,继续开展长时间的海洋环境观测。除此之外,考察队还计划在北冰洋中心区开展冰基浮标阵列长期观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