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近十年带领上千名大学生开展公益环保实践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80后”姚瑶:让江河湖泊成为大学生的环保课堂

发布时间:2018-08-09 17:5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莉媛 雷宇

    实习生 王莉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在江城武汉有这样一位老师:近十年来,带着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走过长江流域的8个省份25个城市,调研取样63个湖泊;还走进30多个村庄开展水质调查和环保宣传,在30余所中小学为近3000名学生开出“环保大课堂”。

    带学生四处奔走的老师叫姚瑶。2009年法学硕士毕业后,她来到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又担任起校绿色环保协会指导老师。

    “绿协”在这个“总教头”的带领下,依托环境工程学院的专业优势,专注于水质调研、环保社会实践等,而今已是该校声名远播的品牌社团。

    多年来,每逢寒暑假,姚瑶都会和学生们一起赴湖北、江西、湖南等省份,进行湖泊水质监测和调研,并走访当地涉及的政府部门和企业。

    7月26日,“绿协”现任会长张燚,刚刚和队员们结束在长江宜昌、荆州段水域为期一周的社会调查返回学校实验室,对河水样本的水体颜色、温度、PH硝酸盐、氨氮、溶解氧、磷酸盐等进行成分分析。

    和张燚的经历一样,近十年来,先后有1000多名“绿协”的同学们,用脚步调研捕捉长江流域内的生态变化,为保护江河湖泊接力奔走。

    2016年,这支不停奔走的大学生环保志愿团队更是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荣获大学生科技成果最高奖——“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然而回到十年前,姚瑶对“绿协”最大的感受只有四个字——“草根社团”。

    “活动以校内为主,局限于地球一小时、搜集塑料瓶等环保宣教,对社会环保了解不深入。”当时,学生想拓展活动,可成长空间受限,他们在洪湖采集到样本,却无法检测水样和专业分析。

    学校协调了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夏东升等一批专家学者加入进来,进行专业指导。而“80后”姚瑶也渐渐成为其中最为活跃的身影之一。

    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由于大量围湖造田,省内湖泊面积一度锐减,部分地区水质不断恶化。“绿协”的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教授们的指导下,大家开始立足于江河湖泊全力奔跑。

    在梁子湖,队员们对水质取样分析,结合数据围绕梁子湖水质保持的原因、填湖造地对生态的影响撰写出调研报告,提出了保护建议。

    在汤逊湖,同学们顶着烈日绘制了“绿地图”,送到村民手中。

    在巡司河,大家冒雨沿河徒步10公里考察河流水质及河流附近排污口情况。

    在洪湖市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们开展“互联网+湖泊大数据监测及修复”,对水源污染进行监测。

    在姚瑶等老师指导下,“绿协”逐渐围绕“环保志愿服务、环保科学研究、环保公益创业”三大实践领域,形成社团发展与环保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她还带领学生积极承办、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学术年会”等各层次的环保交流活动,开阔学术视野,指导学生撰写水质分析报告,对当地环境发展和生态保护提出建议。

    “每年至少带领20名‘绿协’大学生参加高层次的环保论坛。”姚瑶介绍。

    围绕污水治理、湖泊污染治理、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的课题,“绿协”队员们在夏东升等专家的指导下,结合环保实践开展研究,科学素养日渐凸显。

    队员们相继获得全国环保类创新创意大赛奖项20余次,发表SCI文章15余篇、各级各类环保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绿协”成员中,8名同学受聘为武汉环保大使,10名同学获评湖北省环境友好使者,考上中科院等高校研究生40余人,2名同学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

    2014年,“绿协”团队研发出的苎麻(一种纺织纤维作物)骨纤维餐具,成本低,可分类降解,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一举斩获当年湖北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铜奖,并获得3家企业投资意向。

    2010年,“绿协”先后成功竞标参加到中华环保基金会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湿地使者行动中。2012年,“绿协”获评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世界地球日”最佳组织社团。2014年,它荣获中华环保基金会 TOTO 水基金节水项目最佳社团。

    姚瑶说,加入“绿协”的学生,在公益实践中能亲临一线,了解到最真实的环保数据,提升环保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身体力行养成环保习惯,传播环保理念。

    今年7月,姚瑶和同学们在长江宜昌段一处居民区调研时发现,因为附近建有化工企业,路边种植的农作物和野花野草死伤大半,水源被污染无法饮用,工业废气刺鼻,人们在家甚至连窗子也不敢打开。

    大家就调研的情况与宜昌市环保局进行了交流。

    “他们不仅认真听取了大学生们的反馈,还将宣教中心、大气等多个部门负责人召集来一起座谈,对反映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张燚介绍。

    “走访调查让我们了解到长江流域最真实的生态数据。”这个自小在江城长大的姑娘说,此前自己一看到环保事件,总是归咎于政府和企业,但“绿协”的两年经历让她认识到,环保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环保技术进步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等多方面,“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

    多年带队环保实践,这个绿协的“总教头”见证了十年来各方的态度和理念变化。

    姚瑶至今清晰地记得,2010年7月,一位同事陪学生去汤逊湖调研水质,居民反映附近一家生物发电企业产生大量刺鼻气味,影响生活。了解清楚后,同学们就此事写了一封建议信,可企业收到后一直没有回复。

    “现在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了。”姚瑶介绍,去年11月,绿色环保协会连续第三年成功中标TOTO水环境保护和节水项目,围绕武汉河长制的开展情况,前往武汉市江夏区的母亲河——金水河,进行了调研和环保宣教。

    座谈会上,金水河第四级“河长”,金口街道办主任、工委副书记况伟和同学们交流“网友发帖举报环保问题”这一现象时就表示,现在环保部门更希望能多看见“帖子”。

    “心态敞开了,他们希望大学生志愿者帮忙宣传环保政策,拓宽线索渠道,了解群众最真实的环保诉求。”姚瑶评价。

    近十年的环保公益实践,让姚瑶对高校环保类人才的培养理解更深。目前,她正在着手研究一项该领域的课题。在她看来,人才培养不仅要结合专业背景知识,分年级实行梯度培养计划,更要加强环保公益实践的锻炼。

    尽管没能实现自己学生时代的“法官梦”,但能和同学们一起推动环境保护的“生态法条”,让越来越多人认同,这个“80后”姑娘觉得,“特别值!”

【编辑:杨海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