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受限于工艺 生产周期至少半年

导弹的”千里眼”是怎么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8-08-03 20:0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林 宁迪

    (视频制作: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杜鹏 吕沁东)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林 宁迪)很少有人知道,一个小小的激光陀螺竟会成为帮助导弹、飞机精准导航的“眼睛”。更少人知道的是,如此关乎国防安全的关键设备,会因为生产工艺等小细节而难以扩大产量,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

    蒋安国是了解这些问题的少数人之一。从国防科技大学转业后,他创办了湖南庄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近日,这位脱下军装的科学家向“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介绍了激光陀螺这项技术和设备的关键所在。

    “原来的导弹可能因为气流、阻力,会偏离原本的轨道,装了这个以后,导弹就像是有千里眼,会按照原来预计的轨道,指到哪儿打到哪儿。”蒋安国举着一枚数平方厘米的圆形小玻片,以及由3个激光陀螺组成的惯导系统组件向记者介绍其技术原理。

    如今,这项技术正逐渐走出军营,服务大众。蒋安国创办的这家企业,依托国防科技大学从事激光陀螺生产研发几十年后退休转业的技术骨干,经过10个月的艰苦创业,已成功地生产出表面光洁度优于0.1nm的激光陀螺反射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掌握该项超光滑抛光技术的只有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六个国家。而这项技术也是军用激光陀螺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这也是制约激光陀螺难以大批量生产的瓶颈。

    该企业生产车间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生产的激光陀螺反射镜供不应求,主要是因为目前的产能跟不上需求,生产工艺非常考验“工匠精神”。据他介绍,一件普通的激光陀螺反射镜从开始生产到最终成品,整个周期大约需要6~9个月,中间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非常考验一线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

    “现在我们生产环节的员工都是应届大学生毕业后经过师傅带教后操作的。”蒋安国认为,这项关键技术的应用与生产过程一样,最考验人的还是对产品的专注与磨练,而这是目前还比较欠缺的。

【编辑:张曼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