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中国在太空书写新“北斗速度”

全球组网发射进入高密度期

发布时间:2018-07-30 06:2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邱晨辉 潘晨

    又一条“一箭双星”的捷报!7月29日9时48分,北斗三号第9颗和第10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属于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从最简系统正式迈向基本系统建设阶段。

    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前我国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来自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消息显示,从此次发射开始,北斗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作为“北斗卫星研制大本营”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与“发射高密度期”对应的“卫星批产新高峰”。自去年11月发射北斗三号首发双星开始,9个月发射10颗卫星——中国正在太空书写新“北斗速度”。

    发射场数星待发、总装大厅10余星在研、正在论证的多星已跃然纸上……不论在哪里,北斗三号团队都呈现了热火朝天的奋斗场景。然而,同一支队伍多地同步作战,靠的并不是“人海战术”。

    记者从航天五院了解到,北斗三号在发射场的卫星试验人员较以往减少了近一半,发射场的全流程时间缩短了近1/3。北京的在研情况也一样,不论是研制人员还是研制周期都大为缩减。

    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告诉记者,这背后的“秘籍”在于科学的管理加强卫星地面试验验证。他以此次发射的北斗三号第9颗、第10颗卫星为例,航天五院第一次在北斗三号卫星测试中采用“远程测试”的方法,前后方实时联动,极大发挥了后方判读专家的保障作用。

    航天五院专家告诉记者,北斗导航卫星具有研制数量多、任务密集的特点,为了解决多型号多星并行研制的生产瓶颈,为批量化生产铺平道路,该院从北斗三号首发双星开始就大胆地进行了生产模式的探索和变革。

    这种变革的结果有一个直观的例子:当卫星的正式输入下达时,就可以从货架上找到符合要求的半成品,然后进行精加工,明显缩短了研制周期。同时,为避免双星或多星并行生产造成关键资源冲突的问题,科研人员让两星或多星“先后有别”,既可以保证同步生产,又不额外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北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践行着这句古训。不论是试验系统、区域系统再到全球系统的“三步走”战略,还是每一大跨越中间的小步快跑,北斗都做到步步为营、扎实挺进。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早在北斗二号正式提供亚太区域导航服务前,我国就开始了北斗三号全球范围导航系统的论证研制工作。如今北斗三号的性能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提升了1至2倍的定位精度,达到2.5米~5米的水平。建成后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为民用用户免费提供约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0.2米/秒的测速服务。

    继2015年成功发射三颗“排头兵”,全面验证了全球组网的关键技术之后,初战告捷的北斗,加速了进军全球导航卫星工程建设的步伐。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发双星成功发射,此后便以接连四次一箭双星,加速奔跑在璀璨星途上。2018年3月30日,8颗北斗三号卫星在空间“棋盘”上就位,完成了北斗三号最简系统的部署,通过扎实的在轨试验对几大系统进行了全面“演练”。

    这个“小目标”实现后,今天成功发射的双星便开始向基本系统建设迈进。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说,北斗三号卫星是由3个轨道面30颗卫星组成的,具体包括3颗同步静止轨道卫星、3颗同步倾斜轨道卫星和24颗中圆轨道卫星。无疑,后续的组网任务将更加紧迫。

    王平说,为了建设更加璀璨的北斗星网,兑现全球导航的承诺,北斗三号将以更加“高速”的节奏布网,向着航天强国的目标全速奔跑。

    本报北京7月29日电

【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