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发布:有关水果食品谣言最甚

发布时间:2018-07-18 23:1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晨赫 徐杭燕

    中青在线讯(实习生 徐杭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晨赫)“星巴克咖啡致癌”“洋葱能杀死感冒病毒”“香椿致癌”……近年来,食品安全谣言频频出现,不仅影响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更影响到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秩序,食品安全谣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发布了《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时间、地域、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特点等方面总结分析了2017年的食品安全谣言概况。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的谣言数据库中积累的谣言及辟谣数据已超过5万条。其中,2017年与食品谣言相关的信息达1.7万余条。在传播较大的食品谣言类型中,前五位依次为:水果、肉及肉制品、水产及其制品、米面粮油、蔬菜。例如“西瓜与桃子同吃会中毒”“塑料紫菜”“黄瓜涂抹避孕药”等。

    从传播渠道的分析来看,微信已经成为传播食品谣言的主平台,小视频也成为食品谣言传播的重要形式。数据显示,2017年食品谣言传播最多的渠道是微信,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比21%。由于微信社交的相对封闭性,微信朋友圈常常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加之用户自身对谣言的净化能力较弱,导致谣言总是能在熟人圈里广泛扩散。

    而在传播的时间和地域上,食品谣言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在传播时间方面,一是“季节谣”传播较为突出。也就是每当时令食品大量上市时,有关的谣言就会死灰复燃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二是“旧谣翻新”现象明显,一些谣言总能得到反复传播。造谣者常常对以往出现过的谣言进行“掐头去尾”“改头换面”“信息模糊化”等处理,把旧谣进行全新包装、“添油加醋”,编撰成新的谣言。

    在传播地域方面,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食品谣言常常跨地域传播,“此起彼伏”。例如“棉花肉松”事件起于广西贺州,紧接着安徽肥东、浙江永康、山东青岛、江苏宿迁等地纷纷有人效仿,导致“棉花肉松”事件在全国范围内接连爆发。二是在东部沿海城市,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通讯较发达,因而所受谣言的波及范围较广,受众受扰频率也较高。

    《报告》还显示,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和食品行业对谣言的舆情应对意识和处置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针对制造及散播食品谣言者,相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4人、行政拘留60人、经济赔偿4人、禁言1人。

    报告认为治理食品安全谣言需要政府部门、媒体、专家、企业、协会等通力协作,形成“辟谣大军”,建立起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从而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

    发布报告是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议程之一。今年宣传周历时12天,将以每天举办一个“部委主题日”的形式,先后开展法律法规宣讲、道德诚信教育、科学知识普及、技术技能培训等近百场主题活动。各地也将紧扣宣传周主题,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教活动。

经济部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