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有言值】依靠虚假宣传卖出5万元天价 “冒牌专家”还想蒙骗多少考生?

发布时间:2018-06-19 16:0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鑫宇

    文/杨鑫宇

    随着高考分数公布的日子一天一天迫近,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家庭的核心议程。对广大考生而言,选择志愿与专业,很可能是他们有生以来要做的最重大的决定,深刻影响他们的未来;而对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考生家长来说,如何为孩子挑选一个合适的志愿与专业,也是家庭的头等大事。

    然而,对填报志愿、挑选专业成竹在胸的考生和家长,终归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在面对志愿的抉择时,心中或多或少会都会有焦虑和迷茫。而这恰恰给某些处心积虑的人带来了灰色的“商机”。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诸多打着“专家一对一咨询”旗号的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服务,这种服务起步价就要数千元,最夸张的甚至开出了50000元的“天价”。很多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商家,都宣传他们拥有来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等中央机构的“内部资料”。然而,有关部门却出面证实,此类宣传纯属子虚乌有,他们所谓的“内部资料”都可以公开查询。与此同时,这些机构商家也包装出了许多像模像样的“专家”“名师”,作为自己的金字招牌,然而,报道此新闻的《新京报》记者却在调查中发现,所谓的“专家”也好,“名师”也罢,很多都是是普通的高中老师和大学招生人员,根本就没有宣传中吹嘘的那么厉害。

    诚然,在市场经济的时代里,只要不违反法律,商家有权利提供任何服务,也有权利自由定价,就像有人愿意一掷千金购买各种疗效不明的保健品一样,只要交易过程合法,不涉及虚假宣传,那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外人无从置喙。然而,某些以天价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的机构,却并不能用这样的逻辑为自己辩护。原因很简单,这些行家突破了经商规范的最低底线——那就是“不造假”。

    在社会上,确实有一批人年复一年地专门钻研高考录取问题,这批人的确可以被称作是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专家”。然而,即便是真正的“志愿专家”,也只不过是对各种公开数据更为熟悉、对志愿填报更有经验而已,而并不是什么“通晓内部资料”的神人。如果这些“志愿专家”诚实地出售自己的技能与学识,为广大考生家长提供实实在在的咨询服务,固然无可指摘。但是,许多商家却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不惜采用虚假宣传的恶劣手段,无限神化“专家”的能力,以欺诈的方式引诱考生家长入局,借机牟取暴利,这种做法,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

    这种利用虚假宣传盈利的做法,本质上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和焦虑牟利。一流的商业模式,应当做到让商家和消费者互利共赢;二流的商业模式,至少也要做到博弈公平、信息透明。而这种蓄意欺骗消费者,在消费者内心最为焦虑不安的时候乘虚而入的做法,与其说是生意,不如说根本就是骗术,理应受到有关部门的惩戒和约束。

    不可否认,填报志愿虽然会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一定压力,但冷静思考就会发现,这件事也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难。归根结底,填报志愿无非就是在考生的分数和考生的意愿之间寻找一个平衡,而最清楚这个平衡在哪里的,正是考生和家长本身。考生和家长应该理性看待“专家咨询”,即便是靠谱的“专家”,也只能为考生和家长做出最终决定起到辅助作用,而对于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假专家”,更是应该敬而远之。

    其实,居心不良的商家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时间点上乘虚而入,直接原因就是考生与家长不够自信,而这种不自信,更多来自于信息的缺乏。面对浩如烟海的大学专业资料和历年招生数据,考生与家长们常常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就算找得到资料,也可能感到无所适从。要改善这种现象,社会各界应当努力建设更加完备、易用的高考志愿填报资料查询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将志愿填报的方法原则更多地告诉考生和家长,如此才能让他们更加理性、自信地面对填报高考志愿这项挑战,而不会再落到商业欺诈的圈套之中。

【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