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有言值:12306数据疑似泄露,不只是虚惊一场

发布时间:2018-06-14 14:3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黄帅

  6月13日下午,网传“2016年至2018年3月的3000万条12306数据”被泄露,其中包括“手机号、密码、支付密码、姓名、身份证号码、答案”等内容,传言在暗网售价10个比特币(目前一个比特币的价格超过4万元人民币)。对此,记者致电12306客服,得到的回应是,未收到有关大规模用户数据泄露的通知。(澎湃新闻6月14日)

  虽然这一事件被证明是虚惊一场,但还是引发了网友的担忧,“12306数据疑似泄露”的话题,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即使网友们不吐槽12306的问题,也会结合之前自己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麻烦,抱怨一番。网友如此敏感的反应,说明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人心头的一块阴影。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3名受访者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72.7%受访者在网上使用过照片特效程序,81.0%受访者担心照片特效程序会泄露个人信息。这样的数字不能不引起重视。

  此前,媒体上曝光的多起悲剧也都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比如,震惊全国的徐玉玉案就与个人信息泄露后被不法分子利用有关。至于各种“花样繁多”的网络诈骗、电话诈骗等案件,也跟此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多个部门已经意识到,打击诈骗犯罪的重要一环,就是堵住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

  目前,个人信息泄露主要有技术性途径和非技术性途径两种。前者指的是个人账号被病毒侵入或黑客攻击,这往往是规模性的,甚至有组织性的。后者偏重人工操作的过程,比如快递包裹单上的信息被人搜集、在一些组织、单位里存储的个人信息被人恶意窃取,等等。前者往往具备一定技术门槛,但其辐射面更广,后者的行为门槛很低,时常让人防不胜防。

  如果追责,盗取信息的不法分子、监管乏力的信息平台都要承担责任。但目前,舆论对前者的关注大于后者。其实,后者才是把好关的第一环节。目前,一些大型的网络平台已经开始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毕竟这也关乎平台的声誉和切实利益,但对于一些小的网络平台(比如网上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交类、应用类APP),它们有着草创阶段必须吸引大量用户的现实需要,往往在个人信息保护上缺乏有效措施,甚至有些平台(公司)创业搁浅或失败,但里面存储了不少的用户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它们不被盗取,依然是保护个人隐私有待解决的问题。

  说到底,平台监管应该格外引起我们的重视,要让监管获得制度化的保障,还需要相关法规的出台和执行。而这一点,是当前十分欠缺的,要实现用户个人信息的合理保护,可能还要有漫长的路要走。

  作者/黄帅 编辑/苍南

 

【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