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保险理财声称收益2.1万实际只有1.4万 代售银行被判担责八成

发布时间:2018-04-17 21:0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治国 王烨捷

  中青在线讯(王治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王先生在某银行上海浦东分行购买由其代售的保险理财产品。客户经理说,投入本金15万,三年后总计收益可达2.1万元。可到期后,银行却告知王先生,总收益为1.4万元。原来,有两期保费存的定期,因到期后未转活期,导致扣款失败,因而出现了收益上不一致。这一过程中,到底谁承担责任?王先生究竟能否拿回原定收益?

  2014年2月11日,王先生经银行推荐后,购买了一份保险理财产品,约定交费3年,首期保险费为5万元。客户经理潘小姐计算,王先生的保单预期收益为“每年5万,5.2%,7800+5200+2600=15600”,另银行存单收益为5400元。

  为缴纳保费,王先生在该银行存入15万元,并开通手机短信通知。随后,银行划扣5万元作为第一期保费。剩余的10万元,王先生分别将5万元存入定期一年、5万元存入定期两年,计划作为接下来两年的保险费。然而,2015、2016年,王先生的账户均未能成功扣划保费。

  据悉,2015年2月,王先生收到过保险公司发来的一则要求续交保费的短信。王先生问潘小姐,对方称“无需理会短信,卡里有钱就可以”。

  王先生说,买保险理财产品时,潘小姐并没有告知他存了定期后需变成活期后才能缴纳保费。协商不成后,王先生将银行起诉至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请求判令被告补上利息差额7142元,误工费、精神损失费3000元。

  庭审中,被告方银行主张,口头告知过原告应当将定期存单转为活期才能扣缴保费,且根据常识,定期是无法自动扣缴保费的,但银行方面未能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本案主审法官黄鑫认为,银行在与客户缔约时,对可能影响客户权益的重要事项负有告知义务。

  本案中,被告在为原告制定理财计划时,应当明确告知客户该项业务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操作流程以及业务风险。“定期存款到期后需销户转为活期,才能成功扣划保费”,这是影响原告获得预期理财收益的重要事项。

  法院认为,原告只是普通金融消费者,难以认定该事项对其属于常识范畴,而被告亦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已经向原告明确告知上述事实,故被告在该项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原告在收到保险公司未能成功扣费的信息后,未与保险公司核实缴费情况,亦未核实银行账户余额情况,存在一定过失,应承担次要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担责80%,原告担责20%,驳回原告的其余诉讼请求。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