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一家三代的春运情

发布时间:2018-03-07 15:1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唐荣彬 甘琪 谢洋

  中青在线讯(唐荣彬 甘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一年一度的春运,在旅客眼中,是一张车票和一份回家的心情。在黄纪育一家三代铁路人的记忆和经历中,是铁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黄纪育,今年49岁,是中国铁路南宁局桂林高铁工务段综合机修班的工长,他所在的班组肩负着贵广客专从江站至怀集站间和衡柳铁路永州站到柳州西站间1420公里、35个车间班组的水电安全和机电维修。

  他的父亲黄大伟1957年从部队退伍到铁路参加工作,在原全州车务段担任过巡道工、养路工。上世纪80年代初的春运,对于黄纪育来说有着深刻的记忆。

  有一年春节,年三十那天,家人已准备好了年夜饭,黄大伟还没到家。家人以为他赶不回来了。结果到了快吃饭的时候,黄纪育突然看见父亲背着帆布包推开家门,身上落满了煤灰,谈话中,他才了解到那天他的父亲肩扛一把铁镐,背着十多斤重的工具,沿着湘桂铁路独行了36公里。

  当时铁路线上多数是油木枕,扒石砟、捣固线路全靠人工,很苦很累,但每个月20多元的工资在当时却能解决一家老小的口粮。“铁路养育了我们一家人,在铁路上工作,我觉得挺好。”这是黄大伟生前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1986年,17岁的黄纪育报名进入铁路工作,成为了一名“铁二代”。20年前,南昆铁路建设后期,作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的他,主动申请调往原兴义工务段参与建线。

  黄纪育还清晰地记得,1997年南昆铁路刚修通的时候,由于部分线路建在海拔2000米以上,许多站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他度过了在南昆铁路的第一个除夕:背着干粮、啃馒头。

  2001年,黄纪育在南昆铁路工作四年后第一次回湖南东安老家。“当时火车上的人非常多,拖家带口回家一趟非常麻烦。”他说,从兴义出发要坐23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东安,列车严重超员,列车进站,车窗都成了旅客上下车的通道。

  2012年,黄纪育在南昆线坚守了第15个年头,这一年,他的女儿黄玢高中即将毕业,当黄玢犹豫是否要报考铁路专业院校时,黄纪育鼓励说:“虽然爸爸工作比较忙,可是过了这么多年,不一直守在你身边嘛。”最终他的鼓励坚定了黄玢的选择。

  2013年,随着广西高铁开通运营,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动车大大拉近了城市的距离。高铁开通的第二年,桂林高铁工务段成立,黄纪育成为了广西第一代高铁工务人。他见证了铁路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没有空调的“绿皮车”,到空调“红皮车”,再到如今的高铁动车,说这些时,黄纪育的眼中泛出了自豪的光芒。

  2015年,从铁路学校毕业后,黄玢成为了动车上的一名乘务员,现在是南宁客运段动车四队的列车长。

  第一年进入铁路系统工作,黄玢就参与了春运。2015年的除夕夜,她往返在南宁开往桂林的动车上,车厢人不多,工作人员便组织与旅客互动,将“福”字贴在车窗上。19时许,列车停靠桂林北站。忽然,两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站台上。黄玢下车,刚交接完工作,母亲便紧紧地将她拥入怀中,一旁的父亲把保温盒放在大衣里暖着,里面装的是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几分钟的停站时间里,父亲就在旁边一直站着,没说任何话。

  接过饭盒,和父母短暂寒暄后,发车铃声响起。“还有没有人上车了?有没有人上车?”确定旅客全部上车后,黄玢站在车门边与父母挥手道别。回到车上,许多乘客投来关切的目光,黄玢突然感到了这份工作的特殊意义。

  “每次有旅客问候我们,都觉得特别幸福。”黄玢说,其实每年春节大家都会想家,可是,既然穿上了这身制服,就要迎送每一位旅客平安回家,这就是铁路人的职责。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