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网络媒体走转改】惠州观背村的新农村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8-01-18 21:3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曼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曼玉

    “我们的孩子若在这种杂、乱、差的环境中成长,你们想想会怎么样?观背文化部落的打造,需要我们全体村民的努力。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观背文化部落一旦建成,我们村的环境绝对焕然一新。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啊!”2015年3月,时任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观背村第一书记的陈湘深情地写下这段“对父老乡亲的肺腑之言”。

    一直以来,观背村的村民都遵循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耕种养殖模式,以蔬菜种植为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老房子破败不堪,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村庄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引起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观背村的壁画。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曼玉/摄

    如今,陈湘的愿望成真,观背村已有62家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入驻,文化氛围浓厚,村民共图发展之计。观背村由过去的经济落后、文明程度较低、环境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现在的经济发展不断改善、村民文明程度较高、环境干净整洁、充满文化气息的村庄。观背村再也不是“游客来了觉得环境脏、秩序乱、治安差”的落后村庄了。

    变废为宝,打造文化部落

    “一亩三分地”是观背村打造文化部落的原点,当初这里就是一间破旧的小店。在实施旧房改造时,陈湘作为带头人,带领村民花了12天时间、一万多元钱,把小店“变废为宝”。

    现在,“一亩三分地”入驻了观背村的乐天乐队,平时村民在这里吹拉弹唱,其乐融融。


观背村“一亩三分地”讲习所。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曼玉/摄

    像这样“变废为宝”的例子还有不少。很难想象,观背村文化长廊的前身竟然是猪舍。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等新时代精神元素随处可见。

    文化部落的打造,无疑是观背村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观背村村支部委员王春娣介绍,目前,全村有壁画500多幅,由全国各地的画家义务画出来,内容涵盖中华传统美德、客家文化、成语故事等。以文化为主题,艺术为载体,观背村被打造成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村里建了中医馆,小病小痛不出村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观背村改造旧房,设立了村卫生站和中医馆。他们摒除大拆大建的方式,保留了乡村气息,也降低了建设成本的投入。


观背村卫生站。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曼玉/摄

    王春娣介绍,卫生站的医疗科目有预防保健科、内科和儿科。不仅如此,现在许多村民也都注重中医养生、中医治疗,中医馆经常开展老中医义诊、艾灸、按摩等惠民活动。罗阳医院为卫生站和中医馆配了一名医生、一名护士,观背村“手有余香”志愿者团队也常来帮忙。

    新思想、新思路让村民找到“向心力”

    作为观背村第一书记,陈湘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是思想,有没有村干部真正想做成事,带动整个村的发展。其次是思路,村干部是否知道如何才能把村里的资源推向社会,把人才和资金引进村里。

    “开好车不牛,带整个村致富才牛。”陈湘说。

    2015年,机缘巧合之下陈湘认识了李鑫雨,并把他“带进了”观背村。

    李鑫雨是岭南葫芦丝音乐的开拓者,进村之后他感受到淳朴的民风,便决定留下来开启葫芦丝公益普及教学及葫芦丝文化的传播。让葫芦丝音乐文化在观背村落地开花,也让当地村民感受到葫芦丝的美妙。现在,观背村和各地来学习葫芦丝的民众共约两百人,有成年人也有儿童。


由猪舍改造成的村文化长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曼玉/摄

    给年轻人提供创新创业资讯,村里建成了创享家;村子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村民开了店,卖千层糕、红豆糕……观背村选择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新农村发展之路,召集文化圈的人士,挖掘村民自身资源,整合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的资源,打造出了一个文化与艺术共享的文化部落。

    “村子的整体面貌改变非常大。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王春娣表示,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她很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正能量的事会影响下一代,让下一代更有教养。”

    观背村口,施工人员正忙着搬砖、抹水泥,眼前这座施工中的二层建筑正是公益书吧。“建成后,这里将会凝聚一批爱好公益、热爱读书的市民朋友,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文化是个宝,以后我会带着我的孙子到公益书吧看看书。”王春娣说。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