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一带一路”实践中的非遗物质文化传承

浙海大留学生“跳蚤舞”里的中国情结

发布时间:2018-01-08 03:5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浙江海洋大学 陈玲 刘超杰

  化妆、戴头饰、整服装,一招一式,严谨而传统,男角(济公)身穿僧衣帽,颈套须珠,腰系草绳;女角(火神)身穿红绿花袄,手握折扇。

  在浙江海洋大学,留学生表演队演出的舟山特色“跳蚤舞”很受欢迎。表演队由浙江海洋大学2017级6名留学生组成,分别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学习‘跳蚤舞’让我们快乐,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海大在舟山的快乐生活。”

  “跳蚤舞”原是流传在海岛迎神赛会、喜庆丰收时表演的一种民间民族舞蹈,后发展成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民间祭灶神仪式舞蹈,以示送旧迎新,祈求消灾免祸,故民间又称“跳灶舞”。2006年,“跳蚤舞”被列入舟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孙靓是表演队的指导老师,中国民间舞蹈教学是孙靓的海洋非遗国际化传承的教学探索。扩展到发展留学生传承,更是“一带一路”新思路的探索。

  2012年,孙靓对“跳蚤舞”进行全面详实的调查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舟山“跳蚤舞”艺术特色探析》。她意识到“跳蚤舞”内蕴的海洋性、民俗性的艺术特征,单靠理论研究无法良好传承。因此,2013年浙江海洋大学成立“跳蚤舞”队,让大学生认识并学习“跳蚤舞”。此外,每年孙靓会安排两到三次的外出交流机会,让队员们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与民间艺人进行学习交流。截至目前,浙江海洋大学培养了至少60名“跳蚤舞”表演者。

  这一舟山特色舞蹈的传承者扩展到国际留学生,缘于浙江省教育厅外侨办和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每年都会联合举办“梦行浙江”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2016年,孙靓为参加“梦行浙江”的留学生编排舞蹈时,想到这群热情的学生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她觉得学习传统的地域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尝试和突破。孙靓回忆:“其中一个小插曲让我很触动,初选有很多人报名,一个非洲的学生没选上但每天都坚持训练,一个俄罗斯学生穿上济公装以后不肯脱。被选上的留学生们都喜欢‘跳蚤舞’,练习很认真,这就是民间舞蹈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文化背景不同,但艺术是相通的。”

  坦桑尼亚的Bhoke和俄罗斯的喀秋莎是跳蚤舞中的一对搭档,也是孙靓口中悟性很高、学得很快的同学。两个人都是海大食品科学与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喀秋莎觉得“这种舞蹈非常有趣,尤其是女孩子们跳的那部分非常美,从老师讲解里也了解到这舞蹈背后的故事原来是关于男女互相爱慕,简直太有趣了。”Bhoke喜欢这一舞蹈的理由则是“它让我感到非常享受”。刚开始他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无论是语言障碍还是舞蹈动作,慢慢地,他们领悟了舞蹈的要领,随着舞蹈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家越发喜爱“跳蚤舞”。

  喀秋莎表示,虽然练习舞蹈占据部分课余时间,但他们很愿意全身心投入。“我和Bhoke偶尔会到校外练习,跳舞会让我们接触到更多人,也让我们有机会去更多地方。不过之前有一次去杭州参加舞蹈比赛,我们第一轮就被淘汰了,有点儿难过。”Bhoke觉得舟山人民很友善,“我走在路上,经常会有市民用英语和我对话;学校的老师也很关心我,我的导师总是督促我‘你要好好努力’。”Bhoke希望自己能成为坦桑尼亚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很多坦桑尼亚人还不了解中国,我要把在舟山所经历的一切告诉他们。”他说。

  除了“跳蚤舞”,打莲湘、舟山锣鼓等具有舟山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也被纳入留学生学习表演范围。2017年5月,普陀虾峙岛77岁老人陆昌沅,将跟随了自己20多年的虾峙锣鼓送给了这群留学生。

  浙江海洋大学国际交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舞蹈只是留学生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们通过舞蹈感受到了海岛独特的文化。浙江海洋大学还计划让更多的留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去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深信传统艺术永远不会枯竭,而且会更好地绽放。”

【责任编辑:罗征】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