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大气十条”收官在即 蓝天成绩单环保部这么说

发布时间:2017-12-28 21:1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刘世昕

2017年12月,北京,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故宫角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世昕

    今年是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收官之年,各地的蓝天答卷准备得如何,未来蓝天保卫战还将怎么打?

    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今天表示,今年1~11月的大气监测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分别比2013年下降38.2%、31.7%、25.6%,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专家们分析认为,大气十条提出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能够实现。

    大气十条确定的大气质量改善目标包括,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北京市PM2.5浓度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刘友宾也特别强调,尽管今年各地交出的成绩单实现了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但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大气污染防治的路还很长,目前取得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

    刘友宾说,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区域进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工作相对滞后;三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物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

    “要真正打赢蓝天保卫战,还需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刘友宾说,今后一段时间,还应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第一仗。

    另外,环保部将委托中国工程院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评估,总结经验,找准不足,提出对策。目前环保部正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第二阶段指导性文件研究工作,明确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事实上,今年9月,环保部就启动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攻关项目,为今后进一步分析大气污染成因做准备。刘友宾介绍说,这个项目启动以后,参与项目的专家们深入一线,参与到地方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重污染天气应对、应急预案修订、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等工作,为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决策支持。

    目前,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4个专题、28个子课题已经全部启动,大型立体重污染天气综合观测计划已经实施。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极大地提升了大气污染治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为实现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攻关之下,专家们对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来源与成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专家分析认为,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燃煤排放是冬季首要来源,对重污染期间PM2.5的贡献可高达50%左右。今年入秋以来几次重污染过程,硫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的占比降至约10%甚至更低,表明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散煤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已取得成效。同时发现,硝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的占比高达30%以上,表明机动车等排放的氮氧化物对硝酸盐的贡献凸显,需进一步加强管控。

    专家们研究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成因可概括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3种类型。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三种类型贡献比例不同,相互混合。在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城市,如石家庄、唐山、邯郸等,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往往出现本地积累型重污染。而含有高浓度PM2.5的污染气团在主导风向作用下漂移,与局地污染叠加,导致下游城市出现重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在适宜条件下快速反应生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二次颗粒物,并伴随吸湿增长,进一步加剧PM2.5污染,造成二次转化型重污染。专家认为,北京市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往往是以上3种污染类型的叠加。

    刘友宾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进展,但是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仍是重中之重,是一块硬骨头。应该说现在随着专家们的不断介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秋冬季大气污染难题正在顺利破解之中。

    根据监测显示,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8.5%,同比上升3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1.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1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次重污染过程,启动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由于各地及时落实减排措施,联合行动,精准应对,大大降低了重污染过程的影响,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污染浓度峰值比预测要低,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成为今年重污染天气应对的典型案例。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环保部等十部委共同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规划提出,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其中“2+26”重点城市清洁取暖率达到90%以上,县城和城乡结合部达到70%以上,农村地区达到40%以上。

    刘友宾说,这为今后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指明了方向。环保部关于“煤改气”和清洁供暖工作的态度是一贯的,就是把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作为头等重要的民生大事。今年供暖季之后,一些地方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问题。

    12月15日~20日,为进一步掌握京津冀地区居民采暖的情况,了解并解决居民采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环保部抽调2000多人组成800多个调研督查组,对京津冀及周边的500多万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

    现场检查发现,在已完成“双替代”改造任务的村(社区)中,确实有一些地区曾经出现过气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在督查组下去督查前,各地已经通过协调增加气源、采取燃煤或者电热器等临时性措施积极予以解决。对于督查中发现的仍未有效解决群众供暖的村庄(社区),督查组现场驻点督促落实,问题不解决不撤离。截至12月20日夜间,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地方的居民供暖全部得到保障。

    刘友宾说,大走访中,不少老百姓反映说,“煤改气”(煤改电)后,再不用半夜起来加煤了,屋子暖和了,也干净了,感觉生活质量提高了。清洁供暖,温暖过冬,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是“亲家”而不是“冤家”。“煤改气”、“煤改电”既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采取的能源转化,也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

    中青在线北京12月28日电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