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中国式家庭医生为何让百姓觉得“数据丰满,现实骨感”?

发布时间:2017-12-22 07:5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师荀 王帝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师荀 王帝

    提起家庭医生,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种为高收入群体提供上门服务的日常健康管理与维护的私人医生。所以,当有媒体报道“我国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时,舆论普遍不解和质疑,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该数字和自身感触相去甚远,调侃“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感觉很惭愧”。

    12月20日,为回应舆论关切,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司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般人群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完成了30%、60%的医改工作目标。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签约数字没有问题,但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下一步将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为何网友感觉自己“被代表”?

    此前,有媒体报道,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

    而根据国家卫计委最新回应,自2017年5月起,各地通过国家专门的信息系统报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展数据,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填报,省级进行汇总,报送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目前,一般人群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完成了30%、60%的医改工作目标。这一数据与此前报道的数据有5%的差距。

    网络上,不少人表示自己及身边的亲朋好友均未签约过家庭医生,“感觉被代表”。

    如网友“陌上人如颖”调侃,自己的生活圈没有一个家庭医生,“好像我不是在这个国家生活”。网友“百宫发言人”觉得,数据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些已经签约过家庭医生的网友,也纷纷吐槽自己的签约过程五花八门:有人是家中上学的孩子拿回来一张表格填家庭医生,“不填算不完成作业”;有人收到了一条自称是社区家庭医生发来的短信,包含姓名和联系方式,“我还以为是垃圾短信,原来我已经是5亿人里的一份子”;还有人在上选修课时被老师要求“去支付宝的入口注册一下家庭医生,说是卫计委的要求”……

    12月19日晚,新浪@全民话题发起“你有家庭医生吗”的小调查,截至目前已有7000余人投票,仅3%的网友选择有家庭医生。这一数据为何会与官方统计相差甚远?

    据了解,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农村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这其中,有相当比例的重点覆盖人群并不是网络发声主体。

    记者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是,有些居民确实签约了家庭医生,只不过没有感受到明显的“贴身服务”。

    家住北京海运仓小区的王女士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她在今年夏天带孩子去附近一社区医院接种疫苗时,被要求签约家庭医生。“当时排队排了很久,就是因为要签约”。她坦言,签约后孩子仍需要到社区医院接种疫苗,感觉与之前没什么区别。

    在北京亦庄某社区医院排队开药的杜大爷说,自己是外地人,在北京常住,因患高血压经常在社区医院开药,印象中他因为“新奇”,以及“医院要求建一个健康档案”而签约过家庭医生。近两年也接到过一两次电话随访,不过“没享受过上门诊疗,与期望还是有差距”。

    推广家庭医生,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迈出关键一步

    时间退回到一年半前。2016年5月,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该意见提出目标: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理想状态下,良好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能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水车镇卫生院的副院长邹赫介绍,目前当地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35%以上,重点人群达65%以上。对于签约居民,家庭医生能为慢性病患者开具长处方,制定健康方案,对未得到改善的病人,联系县级专家团队进行指导或转诊诊治;居民能通过家庭医生和上级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有一定比例的县级专家号、预留床位等资源,更快获得专科服务。目前,当地通过家庭医生签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辖区内大部分病人首诊留在了基层。

    经常看病的李大爷同样表示,以前拿药、排队挂号很费时间,现在通过家庭医生直接预约,既免去了挂号的等待,又不用每次重新描述病情,“确实也是方便了些”。

    误读:“家庭医生”不等同于“上门看病”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其实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家庭医生都不等同于那种随叫随到、上门就诊的私人医生,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这一概念存在误读。

    以英国为例,英国国民卫生保健制度规定,每位居民都应在家居附近的一个家庭医生诊所注册,看病首先约见家庭医生,只有在家庭医生认为病情严重、确有必要转诊的情况下,患者才可以到医院就诊。

    而美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由家庭医生负责,一般由大约10名家庭医生共同在社区建立一家诊所,为所在社区的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通常社区居民80%至90%的健康问题能在家庭医生诊所得到妥善解决,仅有约6.3%的患者需要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专科医生继续接受治疗。保险公司为每位参保者指定一名家庭医生,通常一名家庭医生管理2000至2300名参保者。

    根据国家卫计委回应,我国之所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因为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面临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同时,居民看病就医集中到大医院,也不利于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

    这样看来,中国目前推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不是“上门看病”的“私人医生”,而是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让群众拥有健康守门人,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老家在山东的郑女士,前不久父亲因为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所幸抢救及时,目前已无大碍。她感叹说,如果能有家庭医生定期给予健康指导,父亲这次可能不会突发疾病。她认为,家庭医生不仅仅是“上门看病”,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既往病史,双方建立一种双向、长期、稳定的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的沟通机制,以帮助签约居民有效预防疾病。

    家庭医生怎样才能和居民走得更近

    在北京大兴某社区医院里,记者看到了“家庭医生在身边,健康服务每一天”,“签约家庭医生,共促健康生活——致广大居民一封信”等展板。根据相关介绍,与家庭医生签约的程序并不复杂,居民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或体检时,就可以在所在辖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免费签约。

    而根据北京社区卫生服务网上公布的《北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签约居民可以为自己和家人选择建立更新相应健康档案、健康评估及规划(1次/年)、主动发放健教材料(1次/年)、主动告知健康信息(1次/年)、主动的分类健康咨询和指导等服务项目。

    此外,据该社区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该院的大夫都是家庭医生,不用指定,都能为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但工作压力较大,“这个月病人多,几个大夫一天看800多个病人,都在加班,连院长、主任都在看病”,繁重的工作压力,导致难以上门服务。

    湖南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吉寨村的乡村医生邹定朝也告诉记者,他负责全村863人的日常诊疗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家庭医生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重合。

    “现在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外输,在家的多数是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我每天平均出诊2次,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严寒还是酷暑,只要有急危病人和行动不便的病人打电话就要上门就诊。”邹定朝说,除此之外,他还要为村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宣传,预防接种,对一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的村民进行每年不少于4次的随访,对老年人进行1年1次的体检,对孕产妇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后访视等。目前,与他签约家庭医生的村民已有402人,根据规定他要为这些签约村民提供优先预约就诊、慢性病长处方、家庭病床、家庭护理等服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医务工作告诉记者,家庭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生,由于他们工资低、压力大,以至于许多医疗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有很大缺口,这或许是造成群众感受不到家庭医生的重要原因。

    正如国家卫计委回应的那样,现阶段中国的家庭医生签约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家庭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数量不够,签约服务质量不高,部分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性政策还不到位,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等。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提质增效,逐步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王俊秀
【责任编辑:张曼玉】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