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90后让千年锁阳城不再低调

发布时间:2017-11-28 05:3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沈杰群

  扫一扫 看视频

  潘莎在锁阳城遗址讲解。

  当90后潘莎离开西北戈壁滩,去外地旅游或上培训班时,别人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提问总让她有些失落——“你从哪里来?”“瓜州锁阳城遗址。”“瓜州在哪?”“敦煌旁边……”

  每个人都知道敦煌的存在,但鲜有外人能当场说出潘莎所在的坐标,那座保存相对完好且规模庞大的土夯汉唐古城。尽管锁阳城遗址已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身处敦煌的“主角光环”下,它一直显得低调,还有些寂寞。

  锁阳城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又名苦峪城,地处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南,是古代丝绸之路重镇。锁阳城始建于汉,兴盛于唐,西夏、元、明时期屡有维修或重修,保存了我国古代完好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农业灌溉水利体系。

  在历史漫长的时间坐标轴上,沙丘、狂风、骆驼刺和红柳,是锁阳城仅有的忠实陪伴者。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愿意为古城而来,深入荒漠,用最好的年华守卫这座千年城池。

  现在,文物管理所的年轻面孔不少,七八个工作人员都是90后,“生活上的困难不少,但我觉得能对文化遗产保护发挥绵薄之力,所以想守在这个地方,脚踏实地干下去”。

  2012年,潘莎毕业于兰州教育学院,2013年8月考入锁阳城遗址文物管理所,担任讲解员。她坦言,刚来锁阳城工作时,方圆十几公里都没人居住,生活上的种种不便,令她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和同学朋友聊天基本没有共同话题”“别人都问我是不是在山里上班”。

  潘莎听文物管理所所长谢延明讲过,早年瓜州许多需要管护的文物点无电缺水,生活环境条件极其恶劣,基层文物工作者克服诸多困难,与寂寞为伴,看护文物安全。

  锁阳城遗址

  谢延明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那时东千佛洞的生活物资,每周需从90公里外的瓜州县城输送补充一次。有一次不知何故半月还没送到(通讯不通,无法与县城取得联系),他们两名守护人员只剩面粉和清油,只能每天用油炸油饼吃。吃了一周的油饼,谢延明实在受不了了,就天天站在山口山坡顶上遥望补给车辆的到来,天天盼,天天不见来,于是搬来鹅卵石在山顶摆了一个“SOS”的字样。而这个“求救信号”,至今还能见到。

  潘莎带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参观了一个破旧简陋的院落,那是锁阳城曾经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都没通电。即便后来通了电,用电、取暖和通信状况仍很糟糕,“想打个电话还得爬梯子上房顶找信号”。

  “我是土生土长的瓜州人,锁阳城遗址也是我的家乡。瓜州能有这样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我在这里上班非常荣幸。但不在这上班的人,不会了解我们心中有时的失落感。”潘莎说,对这座城池文化价值的了解日益加深后,她渐渐爱上这片遗址,这里越来越像一个家。“在戈壁滩上,这样一座古城遗址能保存下来太不容易了,大家真是把它当成家人去爱护的。”

  早先道路没修好的时候,几乎每个游客来都会抱怨交通太不方便,“无论我们多辛苦多累都会带他们参观,不管是来一个人还是100个人”。潘莎和其他工作人员,一个月只有4天休假,吃住都在游客服务中心的职工食堂和职工宿舍。早上7点半开始打扫卫生,8点吃早餐,8点15分在各自岗位上准备接待游客。而最早一批游客,很可能在上班时间前就抵达了——游客想拍摄日出,这类要求他们都会尽力满足。

  在旺季,每个讲解员日均带游客去城墙五六趟,一趟一个小时,所以每天五六个小时都在城池里。全天没有休息时间,工作人员中午轮流吃饭。下午5点半停止售票,但若仍有游客到来,且天气不错、太阳尚未下山,他们仍会继续接待。

  潘莎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虽然外人总不知道锁阳城,甚至不了解瓜州,但每次当她讲解完锁阳城的历史和价值后,对方会很快对这座古城遗址产生兴趣。“有时候会有失落感,比起游客量很大的敦煌,我们这边日接待量和年接待量都比较少。所以,游客参观完后对我们的评价,非常重要。”

  所里人手有限,所有职工都身兼数职,必须一起承担其他工作,比如打扫、安全巡查等。每天下班以后,他们会对古城遗址进行安全巡查,看有没有破坏损毁的地方;有雨水的时节更要格外谨慎,必须仔细检查城墙有没有坍塌的迹象,及时做好安全预防措施;他们也对遗址周边进行地形地貌检测、气象监测等。

  而锁阳城遗址能为更多人所知,是潘莎现在最大的心愿,“希望大家看完敦煌壁画,也来锁阳城参观古城风光,领略古人的智慧”。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