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中国科普胜地 世界地矿名城

全国大学生记者团寻访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

发布时间:2017-11-16 05:41 来源:中青在线 

  寻访大学生在湖北(黄石)地质博物馆合影

  短短3天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对一座城的感知和印象。

  这是11月2日至11月4日,12名参与“全国大学生记者团寻访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活动”的大学生记者黄石之行最深的感受。

  这些来自全国“985”“211”重点高校的大学生记者,走进黄石矿博园、黄石地质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华新水泥厂旧址、黄石规划展示馆等黄石代表性的展馆和地学科普线路,感知和记录海陆变迁形成黄石丰富矿藏资源的神奇造化,追溯3000多年前先民探索自然挖掘利用矿藏的智慧和艰辛,实地探访老牌矿业名城转型发展的努力和成就。

  “震撼”和“惊喜”,是此行中大学生记者口中蹦出频率最高的词。他们用不同的视角打量这座城市,从地矿科普胜地的打造,到矿冶文化的影响;从城市环境的治理,到VR展示等新技术带给人的独特感受。大学生记者用手中的镜头和笔,向同龄人科普地学知识,宣传黄石的秀美山川和资源优势,为黄石打造“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贡献青春力量。

--------------------------------------

  “石”全“石”美 游天然地质博物馆黄石

  走出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北站,从西到东跨越整个城区时,汽车从一个大湖中间穿过。听当地人介绍,因古代湖边产磁铁石,此湖得名磁湖。很羡慕城中心有湖的城市,夜幕下能看到灯光在湖面的动人倒影。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之前就多次听闻黄石,前两年更有很多好友来参加这里的矿物展览,这次借参加大学生记者团寻访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活动,我也终于能零距离接触这座城市。

  来黄石寻访的第一站是南临大冶湖的矿博园。从卫星地图上看,这里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地,如今众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已拔地而起。

  矿博园的展馆内,展示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我们从最引人瞩目的“矿物世界之最”看起。巨大的晶洞,里面满是漂亮的晶体,晶体的光泽好似鱼的眼睛,所以被称为鱼眼石。还有重达69公斤的狗头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

黄石矿博园展出的矿石 上海财经大学 居星辰/摄

  从石英到红硅钙锰矿,从石膏到菱锰矿,囊括了众多的矿物门类。看到后面已经分不出是什么矿物了,只顾惊叹于它的形状和颜色,大自然竟能造出这样神奇的矿物晶体。

  还没从矿物的美轮美奂中清醒过来,又进入了化石的神奇世界。原本需要到实地才能看到的化石,现在一个个全摆在了眼前,这对想了解中国著名化石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得的机会了。

  相比常规的矿物和化石展厅,更吸引我们的是一楼的各种矿物交易展台。里面的矿物虽然没有世界之最那么震撼,却各有各自精致玲珑的地方,也能够买得起,离我们的距离更近些。一块产自本地的孔雀石蓝铜矿小标本,让我动了心,在孔雀石铺就的绿色背景上长出三朵形态各异的蓝铜矿小花,就像水墨画的渲染,最具有黄石特色。

黄石矿博园展出的矿石 上海财经大学 居星辰/摄

  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我不时与同行的地学小伙伴交流,对自己以前没见过的奇异矿物颇感兴趣。之前见到的菱锰矿多为方形,今天竟见到了如同玛瑙一般圆润多样的形状。还有一个神奇的硅化木,外形看起来与普通的没什么两样,截面上却拥有如同八卦一般的纹路。

  离开矿博园,下午我们又去了大冶铁矿,这里现今又多了一个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名号。进入这个独特的公园,能看到许多由铁材钢料制成的艺术品。还有报废的采矿车,光轮胎就有一人高,想象从前这些巨型的采矿车开动起来,该是如何在矿坑里咆哮。铺就地面的沙石里,能随手捡到许多不错的矿石。

  从清末张之洞创立汉阳铁厂,大冶就已经开始了铁矿的开发,经历百年沧桑,现今的大冶铁矿已今非昔比,它创造的经济奇迹,不仅是每个当地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全中国的骄傲。

黄石矿博园展出的矿石 上海财经大学 居星辰/摄

  近百年的开采,让矿坑变得无比巨大,周边能看到一圈一圈自上而下的道路,那些巨大的挖掘机和运载车就是在这样的路上行驶开采。道路越盘越小,越盘越深,最终造就了天坑。现今开采仍在进行,只不过已转入地下深处和旁边的隧道中,露天开采已全部停止。曾经裸露的岩石被绿化植物所覆盖,只剩下F9断层里破碎的岩石,彰显铁矿的沧桑岁月。

  观景台所在的岩石是大理岩,布满了丰富的条纹。大理岩是曾经水火交融的最好例证,几亿年前的地心岩浆向上涌动,在这里与中生代浅海底部形成的灰岩相遇,将其内部的小方解石颗粒重新结晶成大块方解石,变成焕然一新的华丽大理岩。几亿年前的“水”成岩与“火”成岩相遇,水火交融之下,不仅形成了大理岩,也伴生了大量的铁矿和铜矿等多种类型矿床。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期待已久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进入博物馆,印入眼帘的,就是一片古铜矿开采巷道,有引水渠、有支撑木架,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排水、通风等多种采矿所需的技术。开采的铜矿制造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乐器和礼器,深刻改变了楚国的战略地位。铜绿山现在仍然是中国重要的铜矿资源地,这里历经3000年开采不绝的重要原因在于,现今人们开采的矿石已不再是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而是更深部规模更为庞大的黄铜矿。

黄石矿博园展出的矿石 上海财经大学 居星辰/摄

  走出铜矿遗址博物馆,一片紫红色的铜草花开放在眼前,它的学名叫海州香薷,一般有它生长的地方都有铜矿分布,古人正是凭借这一生物特征来寻找铜矿。当地流传着很多与找矿相关的民歌谣。悠久的历史赋予当地悠久的文化,连大冶的地名都是南唐后主李煜所赐,取大兴炉冶之意。

  石灰也是黄石的重要矿产之一,是制作水泥的重要原料。著名的华新水泥厂,就坐落在黄石东部的西塞山前长江之畔,其生产原料正是西塞山的灰岩,品质非常好,这里是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水泥供应地,直到现在依然供应航天所需的高端水泥。在厂区旧址建起的博物馆内,曾经制作湿法水泥的回转窑中巨大的管道展现在眼前,参观通道就在两条平行的巨大管道中,大家边走边拍照,被眼前雄壮的景观所震撼。最后一个展厅内,小清新的水泥制品引起了我的兴趣,从工业重镇向旅游城市转变,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在这些小小的工艺品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黄石矿博园展出的矿石 上海财经大学 居星辰/摄

  如今,黄石修建了诸如城市展览馆、科技馆、博物馆、规划馆等众多展馆,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置身其中,我们看到了这一青铜古都,一步步崛起的历程。在黄石市博物馆,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和乒乓球文化的深厚渊源。在黄石规划展示馆,我们还看到了市政府对未来城市的规划,震撼的纪录片展示着未来的美好面貌。今天的黄石,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蓝图正在成为现实。

  黄石,有着品类齐全的矿物与岩石,是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小的标本,让人们品味何为精美;大的山石,让人们体验壮美的气魄。东方山、黄荆山、西塞山,在磁湖、大冶湖边矗立,这里既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真是个“石”全“石”美的好地方!

  (中国地质科学院 杨帅斌)

  亲临历史 触碰未来

  180度总规模型秀《凌云志 大城梦》

  了解一座城市有很多方法,有人喜欢用脚丈量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有人愿意去品味这座城市的特色佳肴,有人青睐融入其中感受城市的脉搏。但是你试过通过石头去了解一座城市吗?

  黄石不会只让你看到历史,更会带你亲临历史。

  黄石,因其“石色皆黄”而得名,来到黄石,你绝对不能不看矿石。但你知道在3000多年以前,矿石是怎么被开采出来的吗?

  在黄石市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你会看到3000多年前的先民手持铜斧铜锛和铜凿,在狭窄的巷道尽头一下又一下地凿着岩壁,身后另一名矿工经过分拣、淘洗后将矿石装筐,侧着身匍匐挪动着身体一点一点地前行,再通过木绞车将矿石运出。

  古矿井作业复原图

  或许你觉得这项工作并不算高难度,但当你亲身走进仿照战国时期古矿井1∶1复原的巷道中,在声、光效果之下,体验古代采矿工匠的生产活动。当你弯着腰、扶着墙,凭借着微弱昏黄的灯光,在巷道中行走尚且要小心翼翼、举步维艰,对3000多年前劳动着的矿工们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在地质博物馆,你还可以体验一场惊心动魄的矿洞探险。结合多媒体VR虚拟漫游技术,通过虚拟场景进入矿洞,去发现珍藏在矿洞的各种宝藏。

  在国内,矿物晶体种类繁多,能够识别的人却为数不多。而黄石各个博物馆、展览馆、矿山公园的修建,不仅能帮助青少年感受工业文明与青铜文明相交融的伟大矿业奇迹,还能深入了解黄石地区海陆变迁、特色资源的分布及形成过程,从历史、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科普地质知识。

  在黄石矿博园,穿越生命长廊,各个时期的海洋生物和飞禽走兽出现在身边,参观者移步换景,感受地质年代的变化。展馆内,参观者能自己去寻找化石、修复化石,了解他们最感兴趣的“恐龙时代”,了解“小石头”里面的大秘密。

  黄石,让一座工业城市守住了金山银山,更让她的人民了解她、热爱她,为之奋斗不止。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走进景区,除了能亲眼目睹号称“亚洲第一天坑”的“矿冶大峡谷”的壮观景色,还能近距离观察大冶铁矿的开采作业。当一辆装满矿石的小火车“哐当哐当”地从身旁驶过时,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小火车旁的宣传牌上写着“专心、精心、称心、诚心、恒心”,正是大冶铁矿人精神的写照。

  从古自今,无论是抵御外来侵略,还是建设美丽的新中国,黄石一直发挥着她无限的工业潜力。绿树环绕的黄荆山、鸢飞鱼跃的磁湖,高速的经济发展,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服务,今天,黄石绽放了属于她独特的工业魅力,让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划上等号。这一切的发展无一不透露出黄石人建设美丽家园的诚心和恒心。

  在黄石规划展示馆,我还体验了一把在2049年的黄石磁湖边骑行的感觉。踏上带有传感器的单车,通过屏幕上模拟的画面,一幅山清水秀、生态宜人、高新建筑错落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黄石的各大展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让来到这里的游客,不仅可以生动地体验黄石的历史,详实了解这座城市目前的转型发展变化,还能触碰她的未来。

  矿物晶体经营和收藏者陈杰军说:“感恩精美的矿物标本,让我感知宇宙地球的奥秘。感恩我生活着的土地,让我们共同建设她的明天。”每座城市都有她独特的故事,黄石带着3000多年的矿冶历史而来,以矿为机、以矿为源,发展地矿科普特色全域旅游,为“光灰城市”注入了崭新的文化活力,让这座矿石堆里的城市成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黄石样本”。

  (武汉大学 张晗/文并摄)

  矿冶名城的文化之旅

  “千年炉火,映沧桑,钢花飞,铸辉煌。山青青,水茫茫,美人睡在湖中央,铜草点头花含笑,香樟树,引凤凰。”一首《黄石欢迎您》唱响了为期两天的黄石地矿科普之旅。

  黄石素有“青铜之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也有着“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朝中晚期。从古至今这三千年来,黄石炉火未曾熄灭,故有前人李白作出“铜铁曾青,未择地而出。大冶鼓铸,如天九神,既烹且烁,数盈万亿”豪迈诗句,后有来者范轼感慨的“铁山三千六百九,崭岩藏金自故有……矿师远致碧眼胡,火轮近试黄石港。”

  从铜绿山古铜矿坑遗址到亚洲第一大采坑,从古代炼铜作坊遗址到近代工业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到各种废弃重型采矿机器,小到千年前丢弃的炉渣,这些都是矿冶开采留下的历史痕迹,也深深烙印在黄石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里。

  在黄石探访的几天里,我感受到更多的并不是黄石百姓对资源枯竭的悲观和对发展速度缓慢的抱怨,而是对黄石矿冶文化的骄傲,对黄石转型发展工业旅游的期待,对黄石重新走向全国人民视野的自信。寻访中遇到的每一位黄石市民,提起他们所在的这座城市,都会竖起拇指,拍拍胸脯说中国劲酒、华新水泥厂、东贝集团等著名企业都出自黄石!

  “铜草花,铜草花,哪里有铜就有它。春芽夏长秋开花,多可爱的多可爱的铜草花”同行的讲解员李姐刚上车,便为我们唱了一首《铜草花》。虽歌词简单质朴,但歌中凝结的是黄石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探矿采矿经验,是黄石矿冶文化的生动载体。除此之外,李姐还唱了《黄石欢迎您》以及《西塞山》这两首歌。尽管相传张志和当年是在浙江湖州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但诗中的文字又何尝不是对黄石今日美景的生动写照呢?

  在黄石,各种与矿有关的民谣让人大开眼界。找铜矿的有“铜草山上挤,矿藏在兜里”,“山上盛开铜草花,上下铜矿叫呱呱”。找铁矿的有“瘦田黄水流不歇,不出黄土就出铁”。找煤矿和采煤的有“山石成片,烟口成线,没有煤才有鬼”“一山乌石板,里面藏煤炭”“入地不吸烟,吸烟喊皇天”。这些民谣不但反映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探索,而且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

  由于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黄石近代文学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由先前的找矿采矿为背景的文学逐渐改变成了以斗争、奋战为题材的文学。黄石里有一处遗址记录了黄石乃至整个中国的悲惨历史,那就是汉冶萍炸药硐室。这里流传这一句童谣:“上了狮子山,如进鬼门关。活人走上去,死人往下搬。”此处遗址所代表的便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为此大冶铁矿作家马景源便创作了小说《山吼》。这个作品真实地讲述了日本侵略者对黄石矿冶人的压迫与掠夺,同时也表现了黄石人民不屈服于侵略者与誓死反抗的精神。

  矿石是冰冷而无情的,矿巷是深幽而黑暗的,一个个铜锭的冶炼需要众多矿冶工人的辛苦劳作,与之伴随的是黝黑的皮肤、艰险的工作环境。但正是黄石这3000年不灭的炉火造就了今天的黄石传统文化,那些长期在矿山从事开采和冶炼的矿工和冶户,他们粗犷、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正是黄石人民的精神!

  在黄石的矿冶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古代的鼎盛时代还是近现代的艰苦年代,文学始终贯穿于此,从未停息。也可以说,文学伴随着黄石走过了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黄石矿冶文化跌宕起伏几起几落,而矿冶文学却与之不离不弃。

  资料显示,当地的矿冶文学既有讲述黄石人艰苦奋斗的诗歌小说,也有描述黄石矿冶人火红生活的文学作品,如诗歌《矿山娘子军》中写道的“都是从老远老远的地方来的,定有一番不寻常的追寻,终把心底蕴藏的纯洁情爱,献与燃烧和燃烧的英雄”;《钢水红似火》中的文句“钢水红似火,能把太阳锁。霞光冲上天,锁住日不落”;《地上焊花开心窝》中写道“一把焊枪手中托,星星漫天身边落。天空星群只亮眼,地上焊花开心窝”。

  一路走来一路歌,在黄石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矿冶文化,让我相信尽管面临资源枯竭等困难,但黄石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定能让黄石成功转型,再一次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重现昔日盛世辉煌。

  (中山大学 顾敏煜)

  矿冶名城实现绿色转身 从“光灰城市”到光辉城市

  金秋时节,头顶着蓝天白云,行走在宽阔整洁的杭州中路上,伴着波光粼粼的磁湖,感受迎面而来的微风……这是大学生记者团看到的黄石市容,也是黄石市民平日里开门即见的风景,但多年前,这样的居住环境遥不可及。

  黄石市坐落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闻名遐迩的矿冶名城、青铜故里。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黄石的矿产资源开采历史长达3000年,为湖北省的经济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

  然而,经过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和冶炼,新世纪之初,黄石的矿产资源走向枯竭,生态环境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黄石过去有一个称号——‘光灰城市’,形容到处都是灰!”提起黄石的变化,在这里生活了40年的矿工老邱很有感触。

  17岁时,他从老家江西赣南来到武钢金山店铁矿打工,住着用芦苇盖的草棚,每月工资18块钱。6年前,他用一辈子的积蓄在市区买了一套商品房,现在领着3000元的退休金,享受着齐人之福。

  老邱回忆说,2010年之前,黄石的环境非常恶劣,磁湖的水又脏又臭,有时,湖面上还漂着死鱼,“这几年政府对卫生环境非常重视,比之前强多了。”

  周六,老邱会和老伴儿一起,带着10岁的孙女四处转转,为她写日记寻找素材。

  90后小伙儿彭照是土生土长的大冶人。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家乡的路都是土路,晴天,呼啸而过的货车会带起一阵灰尘,雨天,泥泞不堪的道路常导致交通瘫痪。而现在,新冶钢的污水处理池内可以养殖黑天鹅,尹家湖被风光秀丽的绿化景观带环抱着。

  “1995年之前,我们这里有200多个烟囱,现在只剩下两个,磁湖的水质从劣五类到五类再到四类,越来越干净,市民可以在里面游泳……”对于黄石在环境治理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这几年,黄石宁肯放慢发展速度,也要实现绿色发展。

  从2014年开始,黄石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狠抓环境治理。一方面,大力实施“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和“八园六带”创森示范工程,使得森林覆盖率达到33%,造林绿化面积达49.6万亩。另一方面,彻底关停1000多家“五小”企业,拆除长江沿线123个非法码头,关闭131家露天采石场等,倒逼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刮骨疗毒”的作用非常显著,如今,黄石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连续7年达到310天以上,3个国控和3个省控跨界考核断面水质均为三类,达标率100%。

  “光灰城市”的绰号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园林城市”的美誉。今年4月22日,黄石成功获批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在黄石,铜草花依然盛放,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留下的累累伤痕正在愈合,青铜故里的未来可期。

  (华中师范大学 李明月)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