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长江南北变通途,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发布时间:2017-10-13 18:3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粉英


  这次过节回家,临出发前电话告知父亲:我们去镇江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就看见父亲站在家门口等我们,欢喜在他脸上写着:看看,现在多方便!

  父亲的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曾经,父亲眼里的这条路是漫漫长路,30公里,从长江南岸的镇江到长江北岸的扬州。有时候闲聊,父亲说,至今还经常做梦,梦到自己回家,车子突然坏了,天气突然变了,很着急。一着急,就醒了。

  父亲本是扬州人,只身一人在镇江工作,母亲和我们三兄妹都在扬州的农村。为了生活,父亲在扬州和镇江之间奔波。日子艰难,父亲不得不选择价钱最便宜的轮渡,但是工厂和家到码头交通不便。为了方便乘船,1970年,父亲咬牙买了一辆“长征”牌自行车。


长江水 图片来自CPF

  父亲的厂休日是周四。周三五点下班之后,他从厂里骑车半小时到江边,赶上最后一班轮渡,两小时到对岸,然后“车不停骑”地经六圩、施桥、扬州、万福闸、仙女镇,最后到家。无论冬夏,父亲都是天黑回来。第二天吃过午饭,父亲又要往回骑,赶上最后一班轮渡到镇江。

  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记忆,是每到周三,奶奶就拿出平时很少看到的鸡蛋、蚕豆瓣,煨一碗汤,温在大锅里,每隔一会儿还去看看,要是冷了,就用柴草烧一下。我父亲要是不回来,我奶奶绝对不会睡觉。有时候遇到大风大雨,或是寒冬下雪,我就会听见奶奶频繁地开院门。我母亲也睡不着,她会坐在床上,用拼命做针线活来镇定自己。常常是,我一觉睡醒了,听见门外有声音,才知道是父亲回来了。

老式自行车 图片来自CPF

  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老28杠,能载重。缺衣少食的年代,我们全家只有父亲一人是城市户口,米、面、油盐酱醋、衣料等等,父亲尽量节省着用,绝大部分要用自行车驮回家。

  父亲白天在工厂里吃饭,通常是自己蒸上一盒饭,中午吃一半,剩下一半带回宿舍,用开水泡一点当晚饭,第二天再泡一点当早饭。还有煤炭,父亲的煤炭基本不用,他还跟同事找富余的煤炭票,买了一起带回家。父亲请人用铁条焊接了一对装煤炭的篓子,悬挂在“老长征”后座上,一路奔波地载着煤炭回家。

  父亲的“老长征”承载了我童年岁月的无限美好期盼。每年除夕,父亲带的东西特别多:除了平时带的之外,还要加上我们过年的新衣、新鞋、新袜,过年用的糖果、烟酒、各种调料等。

  父亲的“老长征”像一匹老马,在岁月的长河里拉了许多年。直到改革开放后,父亲的“老长征”才结束了使命。

  如今,日子一天天变好起来,镇江和扬州之间有了汽渡,通了汽车,往返一趟便捷了许多。特别是润扬大桥建成之后,我们拥有了私家车,扬州镇江往返基本都是一天来回。如今,我们还在扬州生活,和父母仍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但曾经让人烦恼的一江水,再也阻隔不了往来的路,它年复一年静静地流淌,流过的是我们小百姓的幸福生活。(张粉英)


 

编辑袁瑞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