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一个新闻人的自我反思:

“小伙救老太失去1条腿”,这样的新闻到底该怎么报?

发布时间:2017-07-10 19:4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郑一清

    昨天,上周末的最后一天,网络上突然被一起“暖闻”占据新闻排行榜的前列,《小伙跳火车救老太失去1条腿 获救老人下跪感谢》。我的同事很快也将该新闻的链接发到了我们部门微信群里,做媒体的人没有节假日之分的话毫不虚假,领导的回复速度让我忘记了“今天是周日”的事实,“抓紧关注,速做!”

    盯着这条新闻标题,我陷入了一种十分挣扎的状态中,“小伙”——“救”——“老太”——“失”——“1条腿”,“下跪”——“感谢”。短短一二十字,矛盾冲突感便能如此强烈。而当我后面得知获救老太是因为抄近道进入铁道上时,有那么一刻我脑子闪过一句话,“拿自己的错误惩罚了别人”。

    这样的新闻要不要写,怎么写?盯着手机屏幕,我的内心是纠结的。说实在的,这篇稿我不想写,我觉得媒体不应该总去传播这样的新闻。虽然这是篇正能量的稿件,但客观的后果可能会是,不会有那么多不假思索的“见义勇为”了。

    这条新闻确实很热,看看后面上万条评论就可见一斑。

    “因为他曾是一名军人,所以他不怕死,换作普通人,会将个人利益放前面,为勇敢的军人战士点赞!”

    “这不是1条腿值不值一条命的问题,我更关心的是这条腿换一个犯低级错误的老人的命不值得,愚蠢真的是一种罪恶,因为愚蠢有时候能够把别人一起坑了!这个老人一辈子白活了,过马路都要左右看看,耳背绝对不是借口,如果老人眼睛也不行那还抄什么近路。”

    “小伙子以后生活谁保障?那个老人不横穿铁轨有什么事?凡事有因有果,你只看到了救人,但他以后怎么办?你养?而且个人觉得,横穿,是自己有问题。”

    没出意外,该新闻下的评论,与此前为救轻生女5人溺亡、地铁让不让座等新闻的舆论观点大体相同。称赞施救者的、为付出生命代价的施救者鸣不平的、强烈谴责被救助者“拉垫背”的……

    “其实,就我个人认为,我不赞成小伙子舍生取义。老人也是成年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转发这条新闻到部门微信群的这位同事小窗私信我,看来她对这件事也是有看法的。但我们的观点迅速受到另一名同事批驳:见义勇为就是遇到紧急的事,马上出手相助。如果行动之前还思前想后,先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影响,那还有会有见义勇为吗?人人都明哲保身了!

    说实话,这正是我所担心的。

    互联网信息急速发展后的弊端之一就是,为一些人提供了更多效仿学习的方法。可能本来我们是想当作警戒文章写的,却被一些人当作了学习材料,最典型的就是“扶不扶”。当年一个彭宇案,遇到有人倒地,好多人都不敢扶了。

    我突然想起之前讨论的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恶也许是存在于人心中的一粒种子,只是后天经过各种教育和环境影响,这粒种子在一些人心中就被埋得很深很深了,即便这一生经历过几次大风吹,也吹不到土的表面,很难受到“滋润”从而生根发芽变成恶果。但有的人,这粒恶种就被埋得很浅,也许一次小小的微风就能使其“如沐春风”般的疯长。所以我还是觉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大学的教育很重要。另外,互联网新闻舆论传播的选择和引导更重要!

    老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而现在,却是好事没人看,坏事高点击。最高法于近日发文谈彭宇案真相,称彭宇后来在庭审时承认撞了老太。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误读了彭宇案!但此案造成的影响依然还在。以至于一有老人跌倒,“扶不扶”成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不是当年“扶不扶”的事情出现,“碰瓷”一词,或许很难从我的认知概念里找到其“历史的影子”。但在此之后,我被迫从各种新闻门户网站、APP平台等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看到各种“碰瓷”事件。图文、视频、动画,最受欢迎的传播方式皆为其打通更高效的传播通道。然后,不知是哪个清晨醒来后,好像全国各地的人都在上演“到底碰瓷哪家强”。如果我能清晰的记起到底是哪个清晨,我一定会想方设法晚点醒来。

    我想,当年那条新闻所造成的后续舆论效应,也许并不是那个记者所期待的样子。本想谴责受人帮助后却反咬一口的“白眼狼”行为,没想到却为图谋不轨的人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但这背后,所造成的最大影响,则是在人们心中久久难以散去的做好事之前的犹豫。顷刻间,好像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尤如角斗场,矛盾、冲突、险恶等等皆是常态,而和谐、温暖、友爱却如同难得一见的奇观。被这种信息绑架后的我,有那么一段时间很是怀疑,难道我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和接触到的人、事、物都是一大“骗局”吗?但看看我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共处同一公共环境下吃饭、游玩的陌生人,他们在提醒我,这个社会还是温暖的,我不该被这些难以揣测背后原因而天天盯着负面信息,无限放大化进行报道的“新闻人”,而怀疑自己的人生。

    有选择地、坚定地净化舆论环境,我个人认为很重要。有人说,有需求才有供给,但是,你向往的美好生活真的需要靠这么多负能量去拥抱吗?

    这不是所谓的“粉饰太平”,是敲响在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普通老百姓头顶的一个警钟。国家和人民赋予每个新闻从业者的权利和义务,是要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行使好自己的舆论监督权、采访、调查权等,是为了追求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贴近生活、反映民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尽自己的职业责任。而老百姓同样有权利选择对故意制造社会矛盾、过度渲染负能量的信息说不。天天嚼着臭豆腐,张嘴怎有清新味?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