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全国首家登记注册的公益创业导师协会助力

陕西:导师亦伙伴 青年创业不孤单

发布时间:2017-04-19 05:2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孙海华

  “我想创业,但是没项目,怎么办?”一场面对创业青年的答疑解惑会上,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赵伟鼓足勇气,向台上的创业导师张伟民提问。没想到,这个连“入门级”都够不上的初级问题,不但得到“大咖”的回应,还成了赵伟创业历程的起点。

  如今,赵伟创立的设计公司已初具规模、平稳运行。始终为赵伟创业提供“一对一”跟踪辅导的,正是陕西省青年创业导师协会创立者之一、协会现任秘书长张伟民。

  作为我国第一家登记注册、全行业覆盖的公益创业导师协会,2015年12月19日,在团陕西省委支持、指导下,陕西省青年创业导师协会宣告成立。1年多来,200多位来自各行业的创业导师直接服务于“草根创业者”和“小小微企业”,为他们展开“四免费”服务,即免费咨询、免费培训、免费辅导和免费推荐服务。

  目前,协会已逐步发展成了为创业青年提供“阳光”和“雨露”的专业化公益辅导平台。

  为“草根青年”和“小小微企业”打造创业生态

  早在协会创立之前,一大批像张伟民这样的创业导师已作为中坚力量,活跃在服务青年“双创”的各个领域。这些公益志愿者,都是在业界既有建树又有影响力的专家、企业家,以及屡经市场磨砺的创业实践者。

  每逢节假日,他们会担任主讲、应约指导,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辅导,上百位导师先后参加200多场创新创业辅导活动,提供公益辅导与咨询1万多个小时。不仅如此,在他们的推动下,一年一届的陕西省青年创业大赛也得以顺利开展。

  开赛5年来,协会发起者和导师团队全程参与历届大赛的设计、推广、海选、评审、辅导、决赛各个环节,先后为1万多名创业青年、3000余个创业项目进行评审,导师们的公益足迹遍布全省十多个地市、上百所高校、上千个社区,为众多项目带去长期的跟踪和帮扶。

  据介绍,之前的导师群体,虽然发挥出很大作用,却是松散的,缺乏组织性和专业化。面对日益旺盛的“双创”需求,陕西省青年创业导师协会诞生了。

  协会办公室外墙上的巨幅Logo引人注目。Logo图案中,书本代表着“经验与知识的传递”;三重大脑与小脑的相互叠加,象征着“通过对众多有经验、有智慧、有学习力的大脑进行资源整合,从而为正在创业的众多小脑提供咨询辅导服务”。张伟民说,绿色的基调寓意“对创业生态的打造”。

  “草根青年”和“小小微企业”是协会服务的对象。“我们更愿意看到1000个自食其力的小企业,强于一个大企业的巨木独大。”张伟民告诉记者,只有树木成林,才能形成创业的生态环境,催生更多的新生力量。

  导师“坐诊”,为创业青年提供“私人定制”

  在协会公益导师、陕西省“十佳”创业导师穆怀宇看来,导师的作用首先是“陪伴者”。

  穆怀宇在德国留学时,当地完备的导师体制给了他很大帮助。“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历程,都会有不同的导师陪伴成长。”这些导师具备一定知识、作出一定贡献,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通过聊天,导师提供给年轻人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的思考和资源。

  “但在国内,这样的导师机制还比较缺乏。”穆怀宇说,创业路途不平坦,创业者也往往承受较大压力,这时就需要一位导师陪伴他一起“仰望星空,去看未来”,同时还能引导他踏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协会的导师来自各行各业,历经商海激荡,每一位都能从自己的创业成败中列出一系列的“负资产清单”,这些清单将给予“创客”们最实际的指导,帮助他们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协会的登记注册,正是这样一种趋向“制度化”的探索。协会的入选导师,必须具备“三公”,缺一不可:有帮助年轻人创业的“公益愿望”、有固定为创业者们辅导的“公益时间”,以及在所属行业内有所作为的“公益能力”。目前,协会导师人数已从最初的28人壮大到目前的近300人,初步建立起资源丰厚的创业智库。

  协会注册成立后,公益导师们愈发忙碌,他们又多了一项任务:每个月固定抽出一天时间,到协会“坐诊”。每天,协会都会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渠道,预告次日坐诊的导师行业领域等基本信息,方便创业青年登门“问诊”。

  面对不同类型的“创客”,不同的导师实行“私人定制”,“点对点”攻克,降低了创业投融资的壁垒和交易成本,并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层次的帮扶。

  不仅如此,协会下设的三大委员会各司其职,高效运转:

  “导师委员会”负责导师的吸纳、遴选和评审,同时承担导师的联络、公益活动安排、公益时间考核任务;“学习委员会”为创业者提供培训和训练,同时涉及导师队伍的学习和提升;“项目委员会”选拔项目推荐给风险投资机构,或为其安排“一对一”签约导师,进行“滴灌式”帮扶。

  帮助青年的同时,导师协会也在经历“创业”

  创业青年李嘉华是协会的常客。在雾霾刚刚进入公众视野时,曾在多个行业小试牛刀的他认定了“下一场大风就要到来”,转而进入新风系统销售领域。用他自己的话说,“希望自己是风暴来时,能在风口上飞起来的那头猪”。

  但现实并不如愿。“是不是风不够大,我还没有等到合适的机会?还是我这个猪太重了、太笨了,飞不起来?”李嘉华陷入困惑,直到在导师协会找到三花良治有限公司董事长、洗之朗品牌创始人马悦。

  在马悦指导下,李嘉华颠覆了原来所从事的传统品牌代销方式,摸索出独有的“空气净化方案提供商”商业模式,并创立起自己的品牌——“空净小二”。一次次的请教、切磋中,“先立志,再做事”是马悦传授给他的最大财富,而导师协会也正是这样一个“有情怀的集合体”。

  “通过努力帮到更多的创业者,我们的获得感就会更强。”穆怀宇说。马悦则将“凝聚、塑造和传承”总结为协会的使命——把具有相同特质的人凝聚在一起,塑造出组织独有的价值观,并将这种社会价值传承下去。“凝聚公益力量、助飞创业梦想”的特质,已成为这个公益组织的共识。

  2012年,铜川创业者王卫平动用所有积蓄,在家乡的山林中开始了“藏香猪”的养殖。但由于“水土不服”,1年下来,从西藏引进的270头种猪先后夭折,只剩下30多头。王卫平没有放弃,在大家帮助下,靠着适应了环境的30多头种猪,硬是让“藏香猪”养殖走上了轨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王卫平的妻子患了癌症。为给妻子治病,他花光积蓄,“藏香猪”的销售也被耽搁。协会发动导师向王卫平伸出援手,不但自己购买,还向更多人推荐他的“藏香猪”,有导师还在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开设专门商城,帮王卫平售卖“藏香猪”。

  尚在创业初期的李嘉华也认筹了两头“藏香猪”。“在不损失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是举手之劳的事却不帮助别人,是不道德的。”一位导师的话曾给李嘉华很大触动,而他现在也已成为导师协会的一员——“协会对我的帮扶是无私的,这样的公益理念已在协会传承”。

  在帮助青年创业的同时,导师协会自身也在经历一个创业的过程。张伟民表示,协会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大都事务繁忙,协会目前仍面临“坚持”和“时间”两大瓶颈。如何更加规范、完善,未来怎样发展,也还是一个不断摸索、磨合的过程。

  目前,协会先后与近10家机构和高校及地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3年内,我们将全面建成全行业覆盖的千人创业导师公益智库。”团陕西省委书记段小龙表示,团省委将继续按照“立足创业、创新提升、创优引领”的思路,争取政府支持,打造政策平台,跨界整合团外平台资源,通过“服务——凝聚——引领”这一逐步递进式的载体搭建和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团组织在青年双创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为创业青年提供有利条件,创造良好环境。

  本报西安4月18日电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