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资讯
APP下载

朝阳有位大妈,边卖馒头,边写别人家长里短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08-08 16:0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想

    馒头车停靠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一家超市门前,李文荣像往常一样,摆好一桌馒头,掏出一台电脑,两册散文集放在一旁,封面写着《人间的千姿百态》。

    人少的时候,她喜欢打开这台花了1100元买来的二手电脑,写写那些听来的、看到的有趣的事。《小生意刮风下雨都出摊》算是正儿八经的第一篇——“数伏季节心烦躁,高温天气如火烤。眼看西北似海翻,墨黑云层头顶绕。”李文荣曾以生意人不容易为题,写了十多首打油诗,“说的都是四季的辛苦”。此后,笔再也停不下来,馒头摊成了书房。

    李文荣今年70岁了。三年前,她开始卖馒头。因为家里地方小,馒头都不是自家蒸的,而是从山东一个朋友那里进货。清早,她要骑着三轮车,去一公里外的厂房进600个,上午卖两小时,下午再卖四个小时,“基本都能卖光,卖不完就跟老伴儿蒸着吃,炸着吃。”

    边卖馒头,边写故事,这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好多人觉得“这老太太真有意思”,人们喜欢找她聊天,乐于分享“不敢告诉家人的小秘密。”李文荣细细地听,听来的故事里,有邻里关系不睦的,有夫妻关系不和的,一位老太太向她诉苦,老头子当了一辈子官,总是在她面前摆架子,气不过。还有一位老人告诉她,因为房产分配,儿子已经很久没跟她见面了,说起这事,老人挺伤心。李文荣听完,就写了一篇《坚强的女人终于流泪了》,送给了她。

    每天九点,是她上午出摊的时间。戴上厨师帽,披上白大褂,站在镜子前稍作整理,跟老伴孙福达打声招呼,骑上三轮车就走了。二十分钟的车程,一路高楼林立。她是个老北京,一辈子居住于此,7岁开始下田劳动,23岁,嫁给了4里地外的孙福达,俩人亲眼看着一片片耕地,一户户土房,变成了今天的楼宇。曾经的住处也有了新名字——望京。

    2008年,李荣文学起了电脑,大姑娘教拼音,二姑娘教五笔。边学边对老伴说,我要当诗人、当作家。别人家里家长里短的、有趣的、虐心的,她都写。有顾客对她说,“您真是写出了千姿百态。”她听了,回去把文章装订成书,每次出摊,都要摆上几本。一位大学教授看到了,夸她文章写的好,拿起笔帮她改错字。故事就这样越攒越多,加起来有300多篇了。

    上小学时,李文荣就偏爱写字,老师丢掉的粉笔头,她给捡了回来,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毕业后,上了一年初中,就下地干活了。农忙时,帮着种青菜、玉米,农闲时,就去卖菜,补贴家庭。农转工后,李荣文有了点小收入,学了车本,开大货车,从北京南五环进西瓜,再拉到北四环的自家门口卖。那会儿忙,她仍热爱写字,在纸上写乡间地头的故事,“可惜手稿早就没了。”

    现在,她每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退休金,老伴原来是工程师,退休金5000块。女儿总会跟她说,卖馒头干嘛呀,何必要受那份苦。李文荣觉得“边卖馒头边写书是必须要干的事。”

    有一回,城管来抄她的摊,她写下了当时的故事,“我害怕一声令下,刽子手就要下手了可就没救了,我大声说,我写保证书,我不干了,我死死地盯着他。他说写,我用非常快的写给了他。其他副队长还说,你写了多少回保证书啦,我没理他,正队长一声说,走,这一帮全走了,他明白,我明白,你明白吗?”

    太阳躲进云层,馒头车也见了底,李文荣起身准备收摊。一位居民走过,翻起她的散文集,“真是高手在民间啊。”李文荣抬起头,“原汁原味的,生活怎么样,就怎么写,一点作料也不加!”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