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下)

发布时间:2019-06-27 10:43 来源:人民网 

    341 高青旺 高红

    高青旺,男,汉族,1951年10月生,安徽省滁州市皇甫山林场退休职工;高红,女,汉族,1977年12月生,安徽省滁州市皇甫山林场护林员。二人系父女。

    “皇甫山和林场养育了我们,要懂得感恩……再难也要把所有山头种满绿树。”高青旺、高红一家四代传承坚守山区,接力祖辈承诺播绿护林,让6万亩荒山变林海、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谱写了江淮分水岭上的“塞罕坝精神”。

    1957年,高青旺的爷爷举家从肥东县迁到滁州市皇甫山,加入植树造林大军。小时候,高青旺就常听爷爷讲起这段艰辛故事,“要把所有山头种满绿树”的诺言也深深扎根心底。就这样,他追随爷爷、父亲,成为一名造林工人。每天天不亮,他肩挑背扛树苗上山,至少栽种600棵。寒来暑往,育苗、看护、刨坑、栽树……许多人嫌太苦太累离开了,但他扎根深山,风雨无悔。1985年,为救两名伐树工友,他被大树砸中,因公致二等甲级残疾。可他不居功、不放弃,转岗干起了瞭望员。他18年植树造林,亲手种下超过35万棵树木;23年瞭望护林,6万亩森林未发生一起火灾。

    1998年,在父亲动员下,年轻的高红接力祖辈承诺,放弃进城生活机会,成为林场的正式职工、唯一的女护林员。她刨坑栽树、巡山护林,样样不输男子汉。怀着热爱和对诺言的坚守,她在护林员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她和林场职工结婚、生子,扎根在了皇甫山。她在所看护的4000亩林区来回巡查,排除着有损林场的“失火”“偷树”等隐患。如今,她的儿子马永就读于滁州旅游商贸学校,以后的路,高红也有打算,“我想让他毕业后也回到林场来。”

    正是以高家四代人为代表的林场人60多年的坚守与奉献,让曾经贫瘠的皇甫山荡起万顷林涛,森林覆盖率达96.1%,涵育着1000多种动植物,保存着江淮地区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森林景观带。

    高青旺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高红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

    412 朱恒银

    朱恒银,男,汉族,195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朱恒银舍“小家”为“大家”,44年扎根地质一线,一年200多天风餐露宿,让探宝“银针”不断前进,将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填补7项国内空白,创造新的“中国深度”,在业内被称为“地质神兵”。

    勇于创新,屡破技术瓶颈。1976年,怀揣报国梦的朱恒银,到地质队当了一名钻探工人。当时国内钻探设备落后,一次野外作业钻机故障,让班长重伤致残。这件事让他深受触动,下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现状。1978年他考入大学,苦学理论知识,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地质队。从“六五”计划开始,他先后参加和主持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多分支受控定向钻探技术”系列成果,攻克陡矿体等无法勘探矿体系列难题,让10万吨储量的滁州琅琊山铜矿惊现于世,矿山开采寿命延长30年,3000名工人保住饭碗。他把定向钻探技术应用于霍邱李楼铁矿、铜陵冬瓜山铜矿、安庆龙门山铜矿等特大型矿区,取得重大的找矿突破。2006年前,受技术所限,我国探矿深度始终在1000米左右徘徊不前,“攻深找盲”,成为新一轮地质找矿的重点。朱恒银带着一股“犟”劲领衔攻关深部钻探项目,无数日夜、无数汗水,终于一举突破探矿瓶颈,将地质钻探深度推进至3000米以深,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作出巨大贡献。

    发挥优势,为社会作贡献。2003年7月,上海地铁四号线突发地面塌陷事故,外滩两座大楼倾斜,黄浦江堤坝和一座大厦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朱恒银率队连续奋战10个昼夜,出色完成抢险任务。他参加完成“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原理与施工技术”科研项目,有效控制上海市地面沉降,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铁路、东海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

    传授技艺,带出更多“工匠”。“地质事业需要年轻人接班,工匠精神需要代代传承”。朱恒银在国内率先编写百万字的《深部岩心钻探技术与管理》《深部地质钻探金刚石钻头研究与应用》,为我国钻探行业留下珍贵的技术资料,并精心培养出一大批行业精英。

    朱恒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当选“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

    463 曾翙翔

    曾翙翔,男,汉族,1989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路湖村扶贫专干。

    他主动请缨驻村扶贫,勤勤恳恳为民办事,心心念念脱贫攻坚。2018年8月18日,他在村里冒雨抢险救灾,连续奋战12个小时,在帮助受困群众转移途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

    2017年9月,曾翙翔主动请缨,任路湖村扶贫专干。一到村里,他便脱掉西装换农装、脱下皮鞋换布鞋,开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忙碌起来。驻村期间,村里185户贫困户,都成为他心连心的“亲戚”。62岁的贫困户谢大娘前几年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时常感到腹痛。曾翙翔就开车带她到城里医院检查、跑前跑后,让没出过远门的大娘心里踏实又感动。为方便群众办事,他吃住都在简陋的村部传达室,扶贫组长说:“路湖村这个‘家’更让小曾惦记,他整天泡在村里,我还以为他是单身青年。”他对自己很“抠”,对贫困户却很大方,经常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从单位领了慰问品,他连家都没回就直接送给了贫困户。

    2018年8月17日至18日,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宿州市狂风呼啸,暴雨如注。17日是七夕节,曾翙翔打算早点回去陪伴怀孕3个多月的妻子,但忙完工作赶回城里家中已是深夜。18日是周六,可以在家休息的他看到外面狂风暴雨,放心不下乡亲,清晨6时便驱车赶往村里。到达村里后,他和村组干部冒雨查看险情,帮助滞留老人紧急撤离。下午5时许,在转移受困群众的途中,他发现一处脱落在村道上的电线。他担心电线挂到其他车或是碰到人,便下车处理,不幸触电牺牲,29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和抢险路上。曾翙翔出殡的当天清晨,从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到殡仪馆,上千名群众排起长龙,手拉挽联,自发送别曾翙翔。

    曾翙翔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道德模范,被追认为烈士,追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529 张海香

    张海香,女,汉族,1987年6月生,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朱备镇江村成鑫服装厂职工。

    11年前,丈夫因病离世,怀有身孕的张海香毅然生下女儿;再婚时,她要求男方入赘,夫妻二人共同照料“前公婆”。她用质朴的言行,书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孝故事,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2008年2月,张海香和伍建华迈进婚姻殿堂。结婚当天,在亲友见证下,两人彼此承诺:今后不离不弃,共同孝敬父母、抚养孩子。结婚后,伍建华不再外出务工,在老家一边经营网店,一边照顾已有身孕的张海香。2008年3月,伍建华突发心肌梗死,不幸离世。

    张海香娘家在安徽宿松县,因为爱情,她远来青阳。如今丈夫突然离世,加剧了她对娘家的思念。但当她看到伤心欲绝的公婆时,毅然决定留下。“公婆独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如果我一走了之,怎么对得起刚刚死去的建华呢?”张海香决定把孩子生下来抚养长大,照顾好公婆,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家的责任。女儿出生8个月,她把孩子交给公婆照顾,外出打工维持一家生计。几位好心邻居见张海香生活艰难,主动给她介绍对象。不忍心丢下公婆的张海香却说,我现在就是伍家的女儿,再婚有两个条件:其一男方必须入赘,其二男方要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对待前夫父母。此言一出,让不少有心者望而止步。但张海香的善良、孝顺和坚强深深打动了邻镇青年方东兴。2010年,方东兴走进了伍家,和张海香开始了新的生活。婚后第二年,儿子顺利出世。夫妻俩考虑到二老的感受,主动提出让儿子姓伍,年迈的公婆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2011年,张海香的公公不幸患上肠癌,家底薄弱的夫妻俩四处筹钱为老人医治,住院期间更是无微不至照料。张海香精心烹调饭菜,为老人按摩、擦洗、换药,像伺候自己的父亲一样,在医院没日没夜地照顾了40多天。2018年,婆婆患肾结石住院,张海香像亲生女儿一样形影不离、悉心照料。

    张海香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

    530 张家丰

    张家丰,男,汉族,1988年7月生,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新河村村民。

    张家丰放弃学业、放弃工作,用两年的痴心坚守,唤醒植物人女友;他不离不弃、精心呵护,又用两年时间让全身瘫痪的女友慢慢站起,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用忠贞爱情缔造了生命奇迹。

    2008年5月,张家丰的女友张晓宇突发脑积水,前往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脑外科诊治,3天后转到南京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处于重度昏迷状态。正在合肥读大学的张家丰得知消息后,毅然放弃学业,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主动来到医院照顾重度昏迷的张晓宇。早晨6点到晚上10点,他坚守在重症监护室门外,期盼的眼神,痴情的守候,却改变不了张晓宇成为植物人的命运。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断言没有任何治愈希望,并通知家人安排出院。女友母亲找到张家丰,“孩子,回去吧,你还有自己的未来,这段时间有你的守候,晓宇已经很满足了。”木讷的张家丰说:“我要照顾她一辈子,我相信她一定会醒过来。”

    没有过多的语言,张家丰来到晓宇身边,一边照顾女友,一边学习护理知识。每天换尿不湿、翻身、洗脸、刷牙、喂流食、按摩……为了唤醒女友,张家丰无数次呼唤晓宇的名字,跟她“聊天”,告诉她周边发生的趣闻。一天、一个月、一年……张家丰坚守了700多个日夜。也许是爱情的感召,也许是生命的奇迹,2010年9月,张晓宇真的醒了!当晓宇用微弱的声音喊出张家丰的名字时,站在床边的他喜极而泣,紧紧抱住晓宇。张晓宇由于长期卧床,双脚已变形,无法站立行走。2010年底,张晓宇在解放军359医院做了双腿矫正手术。出院后,张家丰一边经营小吃店,一边一如既往地精心照顾晓宇。又是一个两年,张晓宇终于能慢慢行走了。

    2012年,张家丰执手张晓宇,走进婚姻的殿堂。沉浸在幸福中的张晓宇说:“他让我看到了爱情的模样。”张家丰说:“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照顾晓宇,给她一辈子的幸福!”这个农村男孩,说不出太多动人情话,却用朴实行动,诠释着人间最忠贞的爱情,缔造着世间最美的生命奇迹!

    张家丰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穿越百年,找寻你的五四映像
    一百年前,一代青年勇担使命写就民族振兴的青春史诗。如果有机会回到那时,你会是什么样子?快跟随我们找寻你的五四映像。
  • “青年大学习”第四季第六期来啦!
    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本期主题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到底讲了些什么呢?快来看看吧!
  • 仗IT之剑走天涯
    他们是互联网世界中的侠客,用技术的力量帮助公益组织解决难题,仗IT之剑走天涯。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